2020年7月19日 星期日

古代教會的異端(1)

1. 以便尼主義(Ebionism)

    基督教在第一個世紀時是一個新興的宗教或信仰,當然面對兩個宗教/信仰的衝激和挑戰 - 猶太教主義和希臘思想。受猶太教主義的衝激是因為基督教與猶太教有深深地淵源,而且教會中有許多信徒是猶太人。受希臘思想的衝激是因為教會中最大的群體是希臘人,而且當時許多的神學教義必須使用希臘文來表達。

    使徒行傳和保羅的書信都証實早期教會中有偏激的猶太派基督徒。這班偏激的猶太人基督徒主張嚴守猶太教的律法,認為這樣是得救條件之一。雖然,保羅在耶路撒冷會議(徒15)上獲得因信稱義的勝利,外邦信徒不必行割禮,但是主後七0年耶路撒冷被毀後,在敘利亞地區仍然有謹守猶太教傳統的信徒存在,直至第四世紀末。這班人自稱為拿撒勒人(Nazarenes)。(註一)

    以便尼主義由一位初早期教會的猶太人信徒發起。主要思想是反對基督的神性。以便尼(Ebionite)的希伯來原意是指“貧窮”,他們嚴守摩西律法克己苦行。原本這派人的思想在基督徒之間流行,後來這派人的思想漸漸演變成為異端。我們無正確考據其教主或發起人,相信是第一世紀末及第二世紀初在耶路撒冷教會中高舉摩西律法的猶太人信徒發起。後來以便尼主義的信徒擴散至地中海一帶地區的教會,一直至第五世紀才消滅。

    以便尼派信徒起初強調的遵守摩西律法,後來為了高舉神的獨一性/純一神觀(monotheistic),而否認耶穌的神性,僅僅認為耶穌只是一個平常人,只不過有神的靈充滿住在他裡面。這才是他們被判為異端的真正教義。他們也一起反對童貞女懷孕,認為耶穌只不過是按一般人(馬利亞及約瑟)誕生。以便尼主義否認神與人性聯合的可能性,因此拒絕接受道成肉身的道理。他們主張耶穌受洗時才領受了基督,這基督如鴿子般降臨在耶穌身上,當耶穌死時,基督就離開地上的耶穌。他們認為耶穌死後,才被他的門徒高舉為主,意思只是把他當著一位大先知。他們認為耶穌是受造的一部份。對他們來說,教會對耶穌的崇拜,就等於拜偶像。後來自然地,他們對新約中某些部份是不接受的。

    可見以便尼主義最主要的起因是如何同時維持耶穌的神性及天父上帝的獨一神性。當時以便尼主義對三位一體的神觀仍不能理解,也不接受。這異端思想在主後500年間漸漸消滅。

 

2. 諾斯底主義

  諾[樂]斯底主義(Gnosticism)盛行於第二世紀地中海世界的一種以自有隱秘的知識或啟示的異端信仰。這主義混雜著基督教教義,波斯神秘宗教,希臘哲學思想。其中有些派別的信仰接近基督教的主流,也有一些派別本質上是異教的神秘主義,只不過採用少許基督教觀念或用詞而已。

  基督教本身,誕生於地中海世界各色各樣的宗教與東西方各派哲學思潮的大熔爐裡。古代希臘文化的各種宗教與思想很易互相影響、彼此吸收;這種環境最適合宗教混合的發生。基督教在本質上與混合主義是互不相容的,因為它扎根於歷史,高舉耶穌為信仰絕對的對象,堅持師承於使徒之信仰的獨特性。

  第二世紀中盛行的諾斯底主義就是取了一些基督教名詞與觀念,認同其超時間宇宙性的「救主」和基督教的「基督」而發展出來的。這派的領袖為了使基督教成為第二世紀希羅世界所能接受的宗教,就取用和參雜當時希臘哲學的形而上學與宇宙觀,給基督教一個理性化(哲學化)的表達。

  諾斯底主義者勤於著述,其作品在數量上凌駕了基督教主流派。由於他們需要其教義所依據的經典,就模仿新舊約經典的體裁,寫作了許多諾斯底經典。 存留到現在的諾斯低文獻。第二世紀的愛任紐(Ireaneus)、游斯丁(Justin Martyr)、特土良(Tetallium)等教父皆有辯駁諾斯底主義而留下許多有關資料。

  諾斯底主義真的是一個混雜宗教,有古希臘哲學、東方神秘宗教、基督教、埃及通神論、波斯神教等等思想,隨意將所採取的資料改頭換面,去適合他們的目的,並且其教義不停發展,常令人無可適從,信徒唯有依服某一位教主跟從。

  論到諾斯底主義的創始,狹義而言是第二世紀的產物,但基督教前諾斯底思想(Pre-Christian Gnosis)的確存在。相信約翰福音及約翰一書所對抗的異端就是早期的諾斯底主義。

    簡略的敘述,諾斯底有以下的特點:

. 二元論(dualism):靈善物惡的二元論是諾斯底主義最基要的特徵。既然物是惡的,純靈的至高存在者不可能創造物質世界。

. 幻影論(docetism):由於物質是邪惡的,宇宙性的救贖主基督不可能擁有身體,人所看見的只是他的外觀而已。主張基督只暫時借用人的身體。

 

—————–

    註一:相信這名字的起源是猶太教徒對基督徒貶意的稱呼。

 

. 發射論(emanations):二元論的必然產物。為了避免使至高存在與物質發生接觸,大部份的諾斯底系統採取靈性依次遞減的一連串愛安(aeons)的發射來說明物質世界的創造。靈性最低的愛安叫做得繆哥(Demiurge,一種次神),乃世界的實際創造者。

. 關聯感(sense of relevance):將第二世紀通行的形而上學、天文學、占星學、神話和宇宙觀加以吸收,企圖用當時的人容易接受的方式,將基督教闡釋、表達出來。

. 宗教的知識化:諾斯底主義者的得救,專在乎他們是否擁有一種隱秘的知識。本來存在於靈界的靈魂,墮落而被囚禁於肉體裡,所以得救在乎脫離肉體的枷鎖;歸回靈魂的故鄉。相信天分成三層,為了順利脫離第一層天的限制,通過第二層天所設的「關卡」,回歸純靈界的第三層天,靈魂必須「知道」某種隱語或口令才可以「通關」。擁有這特別「知識」的人,就是屬靈人。

. 天人相關論:諾斯底主義者相信靈(pneuma)、魂(psyche)和體(hyle)所構成的人是小宇宙(microcosm),與神靈界(第三層天)、七行星界(第二層天)和地界(第一層天)所構成的大宇宙(macrocosm)相對應。這種想法導致人類三分法:屬靈人(pneumatics)是擁有特別知識的諾斯底人(Gnostics),乃必定得救的;屬魂人(psychics)可達到某種程度的成就,但不一定有得救的把握;屬物人(hylics)乃不可能得救的人類。

. 道德上的兩極化:對物質極度的鄙視,使諾斯底主義者在性道德上走縱慾與禁慾兩路。對縱慾主義者而言,既然物質的肉體是靈魂的監牢,就不如儘量放肆肉體的情慾,徹底加以敗壞。禁慾主義者認為肉體既然是惡的,就當努力克服壓抑,不給予肉體的情慾任何蠢動的餘地。

         

    根據基督教早期的傳說,認定「行邪術的西門」(Simon Magus)是諾斯底主義的鼻祖。西門直接的門徒中最著名的是門安德(Menander)。受教於他倆的是敘利亞型諾斯底主義建立者撒士尼努(Saturninus)。可能受西門和門安德教義之影響的,是埃及型諾斯底主義者之一巴西理得(Basilides)。從公元一三五年至一六五年之間在羅馬傳揚精巧諾斯底系統的埃及哲學家威倫天努(Valentinus)是當時最有才幹的思想家。  

    諾斯底主義當時威脅傳自使徒的基督教信仰,幾乎加以吞噬,如此為教會帶來了最嚴重的危機。由於第二世紀中葉的教會在組織上還不嚴密,信仰立場還不十分確定,才給諾斯底主義有可乘之機。教會中的有心人士起而衛道,為保衛基督教信仰中不容改變的核心教義而從事殊死鬥爭。愛任紐,特土良,希坡律陀(Hipolytus)等教父的努力結了果子,不只對抗了諾斯底危機,也為教會發展出嚴密的組織,以及明確的信仰基準。

    今天有第十九世紀的自由主義神學(Liberal Theology)是另一次將基督教哲學或理性化的企圖,因接納太多當代西歐的近代哲學與科學思想,以致未能守住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剝奪了基督教信仰。韓國的統一教是表現強烈的諾斯底精神的宗教混合主義。

 

3. 馬吉安派

    馬吉安派(Marcionism)的偏差是反對舊約。馬吉安派或一些過份高舉新約貶值舊約的人仍時常出現在今天的教會中。我們必須防備或不跌入這樣的陷阱。

    馬吉安(Marcion)原本是小亞西亞本都一位富有商人信徒,140年到羅馬去,熱烈地在教會間發動其改革運動。馬吉安的神學思想始點在於對被造世界之本質的認識。他認為被造世界是邪惡的。若是這世界是由舊約所說的神創造,那這一位神不可能有太高的評價。這世界充滿罪惡,而耶和華也是一位沒有憐憫慈悲的神,眼見世界敗壞,只懂得以牙還牙,施行審判。但是耶穌所形容的卻是一位施恩典,樂於赦免人,滿心慈愛的上帝。馬吉安就此推理出二神論來。他對這帶來啟示的耶穌基督,佩服得五體投地。認為基督不可能擁有人的物質的肉體,因此他說基督是純靈,他在地上的身體是一個幻象(docetic)。只是信徒的肉體仍然在創造神的掌管之下,因此信徒必須藉著嚴格的禁慾(尤其是性方面的),抑制肉體的私慾。

    馬吉安認為所有使徒之中,得於耶穌真傳的只有保羅一位。唯獨保羅看出了耶穌正是律法的終結,成功地打開猶太教的枷鎖,把基督教解放出來。他馬吉安以重建基督教為己任,著手編訂一本新約正典,刪除新約中的舊約經文,只收錄路加福音和沒有教牧書信的保羅書卷。

    後來,特土良以十六萬言,五大冊的《駁馬吉安書》指出馬吉安的錯繆。否定了舊約的神,否定了基督的道成肉體,否定了眾教會所定的正典,正是馬吉安的致命錯繆。

    馬吉安在144年被教會處分,禁止領受聖餐。後他另起爐灶,組織了由主教、長老、信徒與慕道友構成的教會。馬吉安的教會擁有自定的新約正典,信徒傳佈快速,第四世紀再被教會判為異端,五世紀消滅。

 

4. 孟他努派

    出身於小亞西亞,皈依基督教的原異教祭司孟他努(Montanus),是另一個教會史上令人惋惜的有心人。

    他熱切地為當時沉靜的教會改革,其宗教熱忱令人欽佩,以致當時的信徒群起效法。但是卻因偏執,憑主觀的解經逾越了聖經啟示的範圍,終於招致大公教會的定罪。

    孟他努主義(Montanism)的出現,有其時代背景。當時諾斯底主義大行其道,唯理主義就隨之滲入第二世紀的教會裏面,取代宗教體驗,並且教會的紀律日見鬆弛,教會與世俗的界限越發模糊,教會也加速了其制度化的過程,靈命的狀態被誤認為固定的地位,促使教階制度(hierarchy)的興起,教會政治趨向中央集權,時代先知的信息、說方言等聖靈的恩賜,都不復見於教會之中。孟他努主義是對以上趨勢的批判,可惜反應過度。

    教會史家優西比(Eusebius of Caesaria)報導孟他努出道的情形,雖帶有偏見,卻頗為生動:他說接近弗呂家省(Phrygia)邊界的每西亞省(Mysia)一村莊阿爾大堡(Ardabau)裏有一個初信之徒孟他努,在葛拉土(Gratus)做亞西亞總督時,由衷渴求揚名而給撒但留餘地,突然身不由己的進入顛狂狀態,開始大發狂言,喋喋不休的說一些奇怪的話;他說預言的方式,與教會從起初傳統代代領受的完全相反。

    孟他努自稱被揀選為聖靈新啟示的器皿,宣告基督的應許已應驗,保惠師時代開始了。不久,有兩個女信徒百基拉(Priscilla)和馬克西米拉(Maximilla) 徵求他的同意,各與丈夫離婚來跟隨他,做女先知。他們預言末日已臨近,屬天的耶路撒冷行將降臨於弗呂家的佩普撒(Pepuza),進入基督千禧年的統治,基督徒為迎接主再臨,必須從世界完全分別為聖,實踐最嚴格的禁慾生活。他們為了抗議當時教會紀律的鬆弛,甚至將罪分為致於死的罪(mortal sins)和不致於死的罪(venial sins)兩種類,警告信徒若在逼迫時逃離苦難或背道否認信仰,必難逃最後審判。他們是平信徒出身,女性信徒與男性信徒的地位一樣高,本派信徒中間不分階級,因為他們相信聖靈對個別信徒有直接的帶領。他們的信仰內容堅守「信仰的基準」。特士良說他們只圖改善教會紀律,更深入的領悟聖經的意思,努力達成更高的「完全」,擁有同一信仰、同一位上帝、同一位基督,守相同於大公教會的聖禮。

    孟他努的改革主張,志在恢復初代教會的屬靈光景和道德水準,強調信徒的宗教體驗,反對諾斯底主義所帶來的宗教知識化,可謂「新約教會主義」的開山鼻祖。有心行道且對當時教會狀況不滿的信徒,群起響應,使孟他努運動迅速蔓延。

    感受到這平信徒運動的壓力,覺得其宗教權威遭到威脅的小亞西亞地區眾主教,在160年以後不久召開宗教會議(synod),以褻瀆聖靈為由,將孟他努派加以定罪,除教。羅馬教會起先拿不定主意,卻也加入東方教會反孟他努主義的陣營,但孟他努派強調紀律的嚴苛心態影響了羅馬教會中部份的人,一直到第三世紀後半葉才判孟他努為異端。高盧的教會對孟他努主義中道德的熱忱、殉道的精神和再臨的期待表明同情的態度。北非的教會則熱烈的響應,如出名的殉道者泊伯多雅(Perpetua, 203卒)就是火熱的孟他努主義者。迦太基的特士良是唯一成為孟他努主義者的古代教父。這位信仰純正,但態度偏激、辭鋒銳利、得理不饒人的神學家,有感於此派信徒禁慾克己的行道精神,成為此派的喉舌,但他自己未因此遭受禁聖餐除教的處分。一直到第六世紀,在北非還有孟他努派的蹤跡。

    孟他努派本質上是教會內的平信徒運動,對神學性的爭辯缺乏興趣,只意圖提倡恢復原始教會的屬靈恩賜、提高信徒靈性、過嚴謹的禁慾生活,表明為主付代價的精神。他們迫切的期待主的再臨,對當時被世俗化、缺乏屬靈警覺的教會而言,是一種提醒與勸戒。然而,對古大公教會整體而言,還是棄絕了孟他努主義,因為此派雖有可取之處,其偏差所造成的傷害,仍遠超過其貢獻。首先,孟他努以聖靈的發言人自居,甚至以第一人稱說:「我就是主,全能的上帝,住在人裏面。降臨的不是天使或特使,卻是我,天父上帝。」即使他並沒有僭稱上帝的意思,卻也推卸不了在跟從者心目中造成這印象的責任。果然,他們的女先知百基拉,以為擁有聖靈權威而發言,說:「基督以女人的外形穿著光明燦爛的袍走向我,將智慧種植在我裏面,對我啟示這地方佩普撒(Pepuza)是神聖的,耶路撒冷要從天降臨於此地。」當然,這預言並未如期應驗。無論她當時動機如何真誠,這種自我認定的預言,最後這預言又無法實現,足以令人懷疑基督福音的可信性,使主名蒙羞。可見感動她的並不是聖靈,倒是她自己狂熱的靈。

    孟他努雖然反對大公教會的制度,鼓勵一般信徒參與教會中的事工,甚至違反當時教會傳統,重用女性信徒,但到頭來仍然脫不了制度化,造成新的宗教貴族制度,違背自己的意願。一來,他和兩個女先知擁有說預言的專利,構成與眾不同的最高宗教階級。他們的先知馬克西米拉說:「我以後再也沒有女先知,只有世界的結局。」二來,孟他努派把基督徒劃分為截然不同的兩等:一等是屬靈的,就是實踐極端禁慾的孟他努派的人;另一等是不屬靈的,就是非孟他努派的一般信徒。如此,先知們和一般孟他努派信徒有區別,孟他努派信徒和一般大公教會信徒又有區別,自然形成先知高於孟他努派信徒、孟他努派信徒又高於非孟他努派的教階。

    孟他努派另一錯失,是狂熱的律法主義。他們那末日已近的緊迫感,激發他們的心趁所剩無幾的時間,順從聖靈的旨意,過聖潔屬靈的生活,準備迎接主的再臨,就提倡多多禁食;規定處女要蒙頭,不可拋頭露面;厭惡娛樂與藝術;禁止信徒再婚,視之如姦淫;要求穿著的樸實無華,禁止婦女衣裳帶飾物;尋求殉道,將逼迫時躲藏或逃亡者視同背道。此派道德上的嚴苛,更表現於「致於死的罪」和「不致於死的罪」的劃分。特士良主張,至少在現世,受洗以後所犯致於死的罪得不到赦免。無可否認的,此派人士起先必定擁有高超的屬靈情操,然而,他們把上面的成就當作新的標準,用以律己,進而以此標準衡量別的信徒,甚至加以定罪,用新的律法束縳那些已蒙基督釋放而在恩典裏的人,鄙視那些及不上他們任意規定、自以為是之行為標準的人。可見最屬靈的信徒只須一念之差,就成為律法主義者。

    除了律法主義之外,孟他努派還犯了行為主義的錯誤。其先知們說預言時,全身戰慄、手舞足蹈、奇聲怪腔的狂態,被此派人認同為聖靈的充滿。當然,屬靈的實際有可能以某種行為或動作表達出來,但是這樣的行為動作不等於聖靈的充滿。大公教會並未否認預言或其他屬靈恩賜的繼續存在,卻基於孟他努派行為主義,以外表認定屬靈的實際,就傾向將孟他努派的行為認定出於撒但,顯示此派的偏激所引起反感之深。此派後來遭受了康士坦丁大帝的禁止。

    孟他努派的運動一而再、再而三的重現於教會歷史舞台上。諾窪天派(Novatianss)、多納徒派(Donatists)、修道主義、重洗派(Anabaptists)、加米撒爾派(Camisards)、清教主義(Puritanis)、貴格派(Quakers)、寂靜主義(Quietism)、敬虔主義(Pietism)、珥運派(Irvingites)、大公使徒教會(Catholic Apostolic Church)、基督復臨安息日會(Seventh Day Adventists)、五旬節派(Pentacostals)、普里穆特弟兄會(Plymouth Brethren)、教會聚會所(自稱「地方教會」)、新約教會、真耶穌教會等及其他各種靈恩派的教會,都能在孟他努派身上找到自己的「原型」(Prototype)。

    孟他努主義在教會史上, 成為世世代代基督教會的警號。

 

5. 諾窪天派

    諾窪天主義(Novatianism)可說是孟他努主義的再現。諾窪天(Novatian, 268卒)是從斯多亞主義(希臘人的禁慾主義)皈依基督教的學者,曾在垂危重病床上受水禮而康復,於250年以前被按立為羅馬教會長者之一,乃是第一個羅馬教會用拉丁文發表神學論文的神學家。

    諾窪天派的形成,起因於教會紀律對罪的處置。孟他努主義者列出背道、姦淫、謀殺三大罪永不得赦免,連第二次悔改的機會也沒。有羅馬主教加里斯都(Kallistos, 222卒)卻通告凡犯了姦淫罪者,只要在主面前實在悔改,就赦免他們的罪。這等於向一般公認的致於死之罪的觀念正式提出挑戰,因此引起領袖之間的衝突。後來,背道的問題,到德修帝大舉逼迫的時候,變得非常嚴重。因為逼迫好厲害,許許多多信徒背了道,等事過境遷之後,請求教會重新接納他們。對這件事,教會中有不同的見解。其一,是在某種條件之下,容許這樣的人回頭恢復會籍;另外,是堅決拒絕,不接納歸回教會。

    後來羅馬教會主教法邊(Fabian)在250年因殉道,大多數的人投票給默默無聞的哥尼流(Cornelius)繼位,而羅馬市最有名的大神學家諾窪天反而落選。哥尼流和他的支持者擁護寬待背道者的主張,諾窪天派則採取拒絕的立場,並指責羅馬教會不再是真教會,與他們斷絕來往。擁護諾窪天的人選立他為主教,造成羅馬市內兩個主教相對抗的局勢。羅馬教會後來在羅馬(251年)和迦太基(252年)召開議會,在履行嚴格的補贖條件之下,准許背道者歸回教會。

    純粹從信仰內容的角度看來,諾窪天派的信仰是無可置疑的。諾窪天本身又在258年瓦勒良帝(Valerian)統治下的逼迫中殉道,其私德似乎也無可指摘。可是此派仍然遭受大多數基督徒的排斥,因為他們的懲戒過份嚴厲,只知公義,不知赦免,缺乏基督耶穌的愛心,在信仰的態度方面有所偏差。

 

多納徒派

    第四世紀初多納徒派(Donatists)被教會判為異端所走的路線與諾窪天一派大致相同。他們都關心教會內嚴格紀律的維持,對軟弱的信徒則嚴厲的加以排斥與定罪,顯出同樣狹窄的律法主義精神。

    丟克理田皇帝發動在303年對教會進行大逼迫,要求教會和信徒交出聖經。嚴格派無法容忍那些交出聖經者,尤其是聖職人員。他們認為教會沒有權柄赦免這種背道的罪,主張交出聖經的人員所執行的各種宗教儀式或事奉應為無效,教會應與這些背道者或曾經背道者斷絕來往。

    迦大基的主教門蘇流(Mensurius)被要求交出聖經的時候,據說是將聖經藏起來,交出一些異端者的著作,似乎有投機取巧的作法。他與執事開西良(Caecilian)看不慣自投羅網、尋求殉道的宗教狂熱,就苦苦勸止這種風氣。門蘇流死於311年,後來門西良被推舉為迦太基主教。

    非洲努米底亞(Numidia)省主教多納徒(Donatus),激烈反對交出聖經者,也不承認開西良當主教。不只這樣,也反對那些按立關西良的教會,另推選出馬約利努(Majorinus)為迦太基主教,造成兩個主教在一個地方出現。雙方都聲勢浩大。

    多納徒派為了爭取本派的合法性,於313年想說服羅馬的主教反對開西良,但得不到同意。多納徒反而被趕出教會。但多納徒和他的繼承人領導有方,這些另立教會的多納徒派教會在第四世紀甚至凌駕北非的正統教會,以後一直保持命脈直到第七世紀為止。

    基督徒乃耶穌的跟從者,他們的信仰以祂所啟示的教訓為依歸,無權越過祂的教訓。多納徒主義者主張交出聖經的罪得不到赦免是越過基督的教訓。基督教是講究赦免的宗教,三次否認基督的彼得不但獲得恩赦,而且蒙主重用。多納徒派以衛道之士自居,存心保持教會的純潔。此派雖有可取之處,但缺乏饒恕弟兄的心。後來大公教會開會議決,承認迦太基教會給關西良的按立,也接納由多納徒異端派所施行洗禮的信徒歸回正統教會。大公教會認定聖禮的儀式。

 

6. 神格唯一論

    基督教神觀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三位一體觀。雖然「三位一體」(Trinity)這名詞不曾出現在聖經中,但是三位一體的概念卻是聖經中啟示的神。然而,三位一體的確對理性思考構成令人困擾的難題。人必須承認有限的智力、經驗和語言,不足以完全闡明這由神而來的奧秘,今日的人必須正實面對神的啟示和聖經的教導,去表達這三位一體的神。三位一體的概念繼續困擾當日的教父,引出錯誤的結論。三位一體有兩個必須持守的要求:一. 避免看基督為一位次等的神;二. 不犧牲三個位格而維持獨一神觀。第二和第三世紀教會中仍出現神格唯一論(Monarchianism)的偏差。

    神格唯一論總共以兩個偏差形式出現:神力的神格唯一論(Dynamistic Monarchianism)及形相的神格唯一論(Modalistic Monarchianism)。

    神力的神格唯一論(Dynamistic Monarchianism)主張耶穌被上帝揀選為基督,被聖靈的能力充滿而被高舉,因此擁有代表性的神格(personality)。提阿多士(Theodotus)在190年在羅馬傳他的一套神學。他主張耶穌的誕生是超自然的,但是一直到他受洗為止,只是一個平常人而已,在他受洗時,聖靈降臨在他身上,那時開始,耶穌才有神性。這也是後來一個異端提出的「收養論」(adoptionism)。羅馬主教維克多(Victor I, 189-198年)把提阿多士判為異端。

    後來神力的神格唯一論在安提阿得到發展。安提阿主教撒摩撒他的保羅(Paul of Samosata)在260至272年之間,提出神格唯一論的思想,他堅持上帝位格的獨一性。智慧、道或聖靈都是上帝非位格神力的別名。耶穌是處女馬利亞受聖靈感孕而生的人,到受洗時才蒙聖靈賜予從上面來的神力(dynamos)。他藉此神力,加上自己堅強的意志,遠離罪而蒙上帝悅納,因此得以在意志上(非本質上)與上帝合而為一,被上帝賜行神蹟的能力,成為救贖主,從死裡復活,獲得代表性的神格。他在269年安提阿會議上被判為異端,撤除他主教的職位。

    在第二世紀時,一些神學家一方面避免貶低基督的神性,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二神或三神論。這產生了形相的神格唯一論(modalistic monarchianism)。羅馬著名的神學家撒伯流(Sabellius)在215年開始傳講父、子、聖靈的關係,提出自命圓滿的解答。認為父、子、聖靈原為一神而無區別,卻在歷史上以三種不同的形相(modes),在三個不同的時期出現。正如同一人,扮演著父、子、丈夫不同的角色。如此,父、子、聖靈如同有三張「臉」,但只有一個位格。起初撒伯流的理論受許多人的擁護,因為它簡而易明,一講就通。後來撒伯流被指正,按他的理論,那天父也是在十字架上受苦了(patripassians),這是錯誤的。撒伯流在261年在羅馬被判為異端。

    處理基督與父神的關係尚且不容易,處理三位一體的神位格更加不容易。但是,對任何傳道人來說,這三位一體的教義是不容再犯錯的,必須小心處理,也要正確地表達。

 

沒有留言: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