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公會(Anglican Communion)的講道傳統結合了天主教的禮儀深度與宗教改革的經文中心,展現出一種既神學又牧靈,既禮儀又實踐的特色。以下我會從歷史背景、神學基礎、講道實踐與當代挑戰四方面,深入解析聖公會的講道傳統:
一、歷史背景:講道在聖公會中的形成與演變
1. 宗教改革中的「中道之路」(Via
Media)
- 聖公會脫胎於16世紀英國宗教改革,從亨利八世脫離教宗權威開始,但在教義與禮儀上未如加爾文或路德般激烈變革。
- 《公禱書》(The
Book of Common Prayer, 1549/1552)規範了講道的位置與形式,使之成為主日聖餐禮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 聖公會講道在內容上保留了天主教的教父詮釋傳統,卻也受新教的「解經講道」與「信心教義」影響。
2. 啟蒙與19世紀復興運動影響
- 18世紀的福音派復興(Evangelical
Revival),如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使講道更具轉化性與佈道性。
- 牛津運動(Oxford Movement)在19世紀呼籲恢復教父與禮儀神學,也強化講道中的教會性與聖禮觀。
二、神學與禮儀基礎:聖公會講道的定位與功能
講道的神學觀
面向 |
說明 |
聖言的服事 |
講道是對「聖經」的宣講,是禮儀中的聖言解釋與應用,是對「神的啟示」的牧靈反應。 |
信仰與理性同行 |
接受傳統與聖經的權威,也強調理性思辨與當代議題對話(比其他新教傳統更強調理性與教會一致性)。 |
三重權威基礎 |
聖經(Scripture)、聖傳(Tradition)與理性(Reason)三者兼容並重。 |
禮儀中的講道角色
- 講道位於「聖道禮儀」部分,通常在《福音書》宣讀之後。
- 結合當日經課(lectionary),強調節期主題、聖人紀念、教義傳承等。
三、聖公會講道的實踐特色
1. 結構與風格
元素 |
說明 |
經課導向 |
使用通用的三年經課表(Revised
Common Lectionary),講道與經課相對應。 |
形式自由 |
講道風格自由,有解經式、主題式、敘事式、對話式等。 |
牧靈導向 |
著重安慰、提醒與轉化,常呼應當下信徒的處境與倫理挑戰。 |
文化包容 |
尊重地方文化與語言,香港、非洲、紐西蘭等地皆有本地化講道風格。 |
2. 講道者資格
- 主教、牧師(Priest)、執事皆可在主日或其他禮儀中講道。
- 某些地區也允許受訓平信徒(Lay Reader)在非聖餐聚會中講道。
四、當代挑戰與回應
1. 面對多元文化與性別議題
聖公會遍布全球(超過85個國家),文化與神學立場分歧大。講道者需:
- 回應性別平權、同性婚姻、環境正義、族群和解等議題。
- 在不同立場間保有對話性與包容性,維持「共融中的多樣」(Unity in Diversity)。
2. 講道訓練與資源不足
- 部分教區神職在講道訓練上不夠扎實,講章易流於泛泛或缺乏神學深度。
- 教會內部正透過聖公會神學院、網路課程、資源書籍等方式加強講道訓練。
五、講道範例與經典資源
著名聖公會講道家
姓名 |
特點說明 |
約翰‧衛斯理 |
傳福音、道德勸勉、重生與聖潔為核心,風格簡明直接。 |
約翰‧聖塔‧奧古斯丁(John Stott) |
現代解經講道代表人物,提倡以聖經為中心的釋義講章。 |
羅文思(Rowan
Williams) |
前坎特伯里大主教,神學深邃,善用詩性語言與文化參照對話。 |
推薦講道書籍/資料
- A
Preaching Workbook by
David Day(聖公會神學教育常用)
- Opening
the Scriptures(講道者釋經工具)
- Anglican
preaching podcasts(如:Canterbury
Cathedral、St Paul's London)
小結:聖公會講道的特質整合表
特徵 |
說明 |
神學基礎 |
聖經 + 聖傳 + 理性 |
禮儀地位 |
聖道禮儀中的中心,連結經課與聖體 |
講道風格 |
牧靈導向、開放自由、文化敏感、多元表達 |
過去與當代的張力 |
傳統教義與當代社會議題需並存於講章思路中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