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8日 星期五

天主教之講道

  

天主教的講道(Homily Sermon),與更廣義的「宣講聖言」密切相關,其演變歷史深具特色,從教父時代的禮儀講章,到當代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後的革新,都展現了天主教對「講道」的理解與實踐方式。以下是天主教講道的歷史與神學特徵整理:


一、天主教講道的源起與早期形態

1. 教父時代的講道

在初代教會至教父時代(約主後2–5世紀),天主教的講道以《聖經》講解為主,常見於彌撒中或主日崇拜後。

  • **金口約翰(John Chrysostom奧古斯丁(Augustine**是著名的講道者,他們的講章成為後來天主教講道的範式。
  • 形式上,這些講道多以《聖經》連續解釋為基礎(Lectio continua),融合倫理教訓與救恩論。

2. 中世紀的演變

隨著彌撒禮儀形式固定,中世紀的講道角色逐漸弱化,有時只是一種「訓話」,或以教會公告為主,並非每場彌撒都有講道。

  • 講道語言多為拉丁文,對一般信徒理解有限。
  • 修道會(如道明會、方濟會)興起後,開始強調向平信徒傳道與悔改的信息,並使用通俗語言。

二、改革運動對天主教講道的衝擊與回應

1. 宗教改革後的回應

馬丁路德與加爾文強調講道在敬拜中的核心地位,逼使天主教進行反思。

  • **特利騰大公會議(1545–1563**強調講道與教義正確性的結合,規定主教與神父有責任向信徒宣講正統教義。
  • 出現了專門訓練「宣講者」的神學院與手冊,如「主日講道指南」。

三、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1962–1965)後的革新

這是天主教講道演化的重大轉折點。

核心改變:

  • 強調聖言與聖體的結合:彌撒中的講道應根據「讀經內容」進行詮釋,稱為「講道詞」(Homily)。
  • 鼓勵講道語言與文化本地化:例如使用中文、閩南語、原住民語等,使講道能「入耳入心」。
  • 講道成為牧靈工具:不只是教義傳遞,更是對信徒靈性與生活的牧養與對話。

「在講道中,牧者要使聖言活現,使基督之道臨在於祂的子民當中,並使他們的生活與信仰更加結合。」——《禮儀憲章》第52


四、天主教講道的神學與實踐特色

面向

說明

講道的目的

宣講天主的話,使信徒能在信仰與生活中實踐福音。

根據經文

必須與當天彌撒的「讀經選段」密切連結(尤其主日彌撒)。

神父為主要講道者

由祝聖過的神職人員講道(但有例外,如執事可講道,但平信徒不可在彌撒中正式講道)。

禮儀中的角色

講道是彌撒中的一環,連結「聖言禮儀」與「聖體聖事」,具有神聖性與教會合一的象徵。

風格與形式

通常較溫和、牧靈導向,避免尖銳批判;長度一般在7–15分鐘內,強調重點簡潔明確。


五、當代天主教講道面臨的挑戰

  1. 與世俗語境的連結困難:如何將聖經真理與當代議題(如性別、正義、AI)對話,是神職人員的挑戰。
  2. 講道品質參差不齊:神父培育階段中講道訓練不足,使一些講道流於抽象、與生活脫節。
  3. 年輕世代參與度降低:須調整語言與例證,使講道更具對話性與敘事張力。

六、與新教講道的比較

面向

天主教

改教傳統(如改革宗)

核心地位

是彌撒中一部分

整個禮拜的核心與高潮

講道依據

根據彌撒選經講解

可依經卷逐章逐節講解(Lectio continua

可講道者

限於神父或執事

受訓傳道人或長老皆可

形式風格

簡潔、牧靈導向、與彌撒結合

解經講道為主,講章邏輯性強

 

沒有留言: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