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8日 星期五

浸信會之講道

 

 

浸信會的講道(preaching in Baptist tradition)具有以下幾個鮮明特徵,這些特徵既表達出其神學立場,也反映出其信徒群體的敬拜文化與歷史背景:


一、講道的中心地位

浸信會敬拜的中心是講道,而非聖禮或儀式。這源於其高度重視《聖經》為上帝唯一啟示的權威。講道不僅是傳遞信息的工具,更被視為上帝的話語對信徒直接的呼召與塑造。

浸信會認為,講道是聖靈藉著上帝話語對信徒心靈工作的主要方式。因此,講道者(通常是按立的牧師)必須有深厚的聖經知識與屬靈操練,以確保其講道不是個人觀點的發揮,而是對上帝話語的忠實解釋與應用。


二、講道的內容與形式

浸信會講道強調以「經文釋義式講道(expository preaching)」為主要方式,即從特定經文出發,解釋其上下文、原意與當代應用。這種講道形式與改革宗傳統有共鳴,但浸信會的講道更加強調「個人回應」與「靈命更新」。

講道結尾通常包含呼召(altar call)或決志邀請,這顯示出其福音派特質——重視悔改、得救與個人重生的經歷。


三、神學基礎

浸信會的講道建立於幾個神學核心:

  1. 信徒皆祭司(Priesthood of all believers:強調每位信徒都能直接領受上帝的話語,因此講道不應成為教權的壟斷,而是裝備信徒的工具。
  2. 地方教會自治:每間教會可根據其理解決定講道風格與內容,這使浸信會講道展現高度多樣性。
  3. 重生與個人得救經歷的必要性:講道常呼籲人悔改、接受耶穌基督為個人救主。

四、歷史背景與傳承

浸信會講道傳統可追溯到17世紀英格蘭的清教徒與分離派,這些群體在宗教壓迫下強調聖經至上與個人信仰。18世紀以來,美國浸信會興起,在大覺醒運動(Great Awakenings)中進一步強化講道的布道性與情感色彩。

經典的浸信會講道者如查爾斯·司布真(Charles Spurgeon)代表了講道的高峰,其講章結合了深刻的釋經、強烈的情感與對靈魂的迫切關懷。


五、與其他宗派的比較

與改革宗相比,浸信會講道雖同樣重視聖經權威與經文講解,但在風格上更靈活、應用性強,且更強調回應(response-oriented)。與聖公會或天主教的「禮儀式講道」相比,浸信會講道少儀式、重個人。

 

沒有留言: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