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非信主親人談信仰,是一個既敏感又神聖的課題。因為「家人」意味著深層的情感牽連,對彼此有長時間的了解與影響力,但也往往伴隨著過往的傷痕、成見或期望落差。因此,**談信仰的「時機」與「態度」**極其關鍵,影響著是否能真正讓福音進入他們的生命。
一、態度:以愛與謙卑為底色
1. 以基督的愛為動機,不是爭辯或焦慮
「惟用愛心說誠實話,凡事長進,連於元首基督。」(弗 4:15)
傳福音不是一場論戰,而是一段愛的旅程。若你是出於焦慮或責任感去「說服他們信主」,常常容易讓對話變質。但若你是出於愛他靈魂的真實負擔,那樣的語氣、眼上帝與話語就會帶出不同的氣息。
2. 尊重對方的節奏與選擇
即使你為對方禱告了十年,他仍未信主,也不代表你失敗了。上帝的工作常遠超我們的時間表。「不是依靠勢力,不是依靠才能,乃是靠我的靈。」(亞 4:6)
二、時機:順勢而非強推
✅ 可抓住的時機點
- 人生轉折:如失業、生病、考試、搬家、孩子出生等,都容易打開人心對「意義」與「盼望」的渴望。
- 情感對話後:當你們談及家庭、價值、痛苦或懷疑時,是很自然進入信仰分享的空間。
- 節期機會:聖誕節、復活節、清明節、農曆新年,都是能以「文化連結」引進信仰話題的時刻。
- 他主動問你問題時:這是最理想的時機,不是你發起,而是他們對你生命中某種「不一樣」產生好奇。
❌ 不建議的時機
- 爭吵剛結束之後(容易誤解成道德批判);
- 家庭聚會中人多混亂、氣氛緊張時;
- 對方明顯排斥或剛剛經歷宗教創傷時。
三、談話方式建議(以關係為導向)
1. 講「自己」而不是「他」
- ❌:「你這樣做是不討上帝喜悅的。」
- ✅:「我以前也會這樣想…但信主後,我的看法慢慢改變了。」
2. 用問題引導,而非給答案
- 「你有想過人死後會去哪嗎?」
- 「你對人生的意義有什麼看法?」
- 「如果真的有上帝,你會想知道祂是怎樣的嗎?」
問題比陳述更容易打開對話空間,讓對方不是「被教育」,而是願意一同探討。
3. 表達關心比給道理重要
- 「我知道你最近很辛苦,我會為你禱告。」
- 「你願意我分享一些我怎麼面對痛苦的信仰故事嗎?」
四、不可或缺的屬靈預備
1. 代禱
- 在每一次對話前、節日前、家庭聚會前都禱告,求聖靈預備人心,也預備你說話的智慧。
- 建立一個為親人代禱的禱告卡或清單,持續守望。
2. 信心交託
「你當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徒16:31)
這是一個應許,但同時也是交託。不要讓親人是否信主成為你的「屬靈焦慮」,而是以「上帝比我更愛他們」的信心活出福音。
五、福音可以是這樣開始的……
你可以這樣說(舉例):
🗣️:「爸,我知道你以前受過宗教傷害,其實我也有很多疑問。但有一次在教會,我經歷到一種內心的平安,是我從沒體驗過的。那次之後,我慢慢開始認識上帝。你願意聽我說說那天的事嗎?」
🗣️:「媽,我知道妳常為我們煩惱,也為自己健康擔心。我這幾年認識的信仰,讓我發現可以不用靠自己那麼辛苦。妳願意我為妳禱告一下嗎?」
六、長期策略:活出可被認出來的信仰
關係佈道不只是說,更是長期活出。即使你一次也沒有明說「信耶穌吧」,但如果他們從你的生命中看見:
- 遇事有平安;
- 面對失敗有盼望;
- 被傷害仍選擇饒恕;
這些都會成為「活的福音」。
總結:溫柔而堅定地愛他們到底
傳福音給家人,是「愛與忍耐的馬拉松」,不是「教義爭辯的短跑」。上帝常用你生活中點滴的見證、一句祝福話語、一場陪伴禱告,慢慢鬆動他們的心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