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8日 星期五

聖公會之講道

 聖公會(Anglican Communion)的講道傳統結合了天主教的禮儀深度與宗教改革的經文中心,展現出一種既神學又牧靈,既禮儀又實踐的特色。以下我會從歷史背景、神學基礎、講道實踐與當代挑戰四方面,深入解析聖公會的講道傳統:


一、歷史背景:講道在聖公會中的形成與演變

1. 宗教改革中的「中道之路」(Via Media

  • 聖公會脫胎於16世紀英國宗教改革,從亨利八世脫離教宗權威開始,但在教義與禮儀上未如加爾文或路德般激烈變革。
  • 《公禱書》(The Book of Common Prayer, 1549/1552)規範了講道的位置與形式,使之成為主日聖餐禮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 聖公會講道在內容上保留了天主教的教父詮釋傳統,卻也受新教的「解經講道」與「信心教義」影響。

2. 啟蒙與19世紀復興運動影響

  • 18世紀的福音派復興Evangelical Revival),如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使講道更具轉化性與佈道性。
  • 牛津運動Oxford Movement)在19世紀呼籲恢復教父與禮儀神學,也強化講道中的教會性與聖禮觀。

二、神學與禮儀基礎:聖公會講道的定位與功能

講道的神學觀

面向

說明

聖言的服事

講道是對「聖經」的宣講,是禮儀中的聖言解釋與應用,是對「神的啟示」的牧靈反應。

信仰與理性同行

接受傳統與聖經的權威,也強調理性思辨與當代議題對話(比其他新教傳統更強調理性與教會一致性)。

三重權威基礎

聖經(Scripture)、聖傳(Tradition)與理性(Reason)三者兼容並重。

禮儀中的講道角色

  • 講道位於「聖道禮儀」部分,通常在《福音書》宣讀之後。
  • 結合當日經課(lectionary),強調節期主題、聖人紀念、教義傳承等。

三、聖公會講道的實踐特色

1. 結構與風格

元素

說明

經課導向

使用通用的三年經課表(Revised Common Lectionary),講道與經課相對應。

形式自由

講道風格自由,有解經式、主題式、敘事式、對話式等。

牧靈導向

著重安慰、提醒與轉化,常呼應當下信徒的處境與倫理挑戰。

文化包容

尊重地方文化與語言,香港、非洲、紐西蘭等地皆有本地化講道風格。

2. 講道者資格

  • 主教、牧師(Priest)、執事皆可在主日或其他禮儀中講道。
  • 某些地區也允許受訓平信徒(Lay Reader)在非聖餐聚會中講道。

四、當代挑戰與回應

1. 面對多元文化與性別議題

聖公會遍布全球(超過85個國家),文化與神學立場分歧大。講道者需:

  • 回應性別平權、同性婚姻、環境正義、族群和解等議題。
  • 在不同立場間保有對話性與包容性,維持「共融中的多樣」(Unity in Diversity)。

2. 講道訓練與資源不足

  • 部分教區神職在講道訓練上不夠扎實,講章易流於泛泛或缺乏神學深度。
  • 教會內部正透過聖公會神學院、網路課程、資源書籍等方式加強講道訓練。

五、講道範例與經典資源

著名聖公會講道家

姓名

特點說明

約翰衛斯理

傳福音、道德勸勉、重生與聖潔為核心,風格簡明直接。

約翰聖塔奧古斯丁(John Stott

現代解經講道代表人物,提倡以聖經為中心的釋義講章。

羅文思(Rowan Williams

前坎特伯里大主教,神學深邃,善用詩性語言與文化參照對話。

推薦講道書籍/資料

  • A Preaching Workbook by David Day(聖公會神學教育常用)
  • Opening the Scriptures(講道者釋經工具)
  • Anglican preaching podcasts(如:Canterbury CathedralSt Paul's London

小結:聖公會講道的特質整合表

特徵

說明

神學基礎

聖經 + 聖傳 + 理性

禮儀地位

聖道禮儀中的中心,連結經課與聖體

講道風格

牧靈導向、開放自由、文化敏感、多元表達

過去與當代的張力

傳統教義與當代社會議題需並存於講章思路中

 

東正教之講道

  

東正教的講道(Homilyερς Λόγος)在神學上具有獨特性,並深深根植於其禮儀、聖傳與神秘神學傳統中。與天主教或改教傳統相比,東正教講道雖然形式上看似簡單,但其靈修性、禮儀性與教父繼承性卻相當深厚。

以下從歷史、神學與實踐三方面說明東正教的講道特色:


一、歷史脈絡下的講道演化

1. 初代教會與教父講道的傳承

東正教講道傳統直接繼承初代教會與希臘教父(如金口約翰、巴西流、額我略等人)的講道精神:

  • **金口約翰(St. John Chrysostom**被譽為「講道之王」,其講章注重:
    • 聖經的逐節解釋(特別是馬太、約翰、羅馬書)
    • 道德勸勉與靈性實踐
    • 針對具體社會不義的批判(如富人剝削、冷漠等)
  • 聖巴西流與額我略的講道則更強調神學思想與三一論。

2. 拜占庭時期至現代

  • 拜占庭禮儀的整合,使講道成為「聖禮性傳遞」的一部分,不只是教育而是「成聖」過程。
  • 在教堂建築中,聖所與講壇的結構安排,彰顯「神聖話語」由神職人員向信徒頒布的儀式性。

二、講道的神學基礎與目的

面向

說明

本質

講道是「聖靈的器皿」,透過神職人員宣講神聖傳統與聖經真理。

目的

不只是教導,更是「變化心靈」與「帶領信徒進入上帝的奧祕」。

依據

雖根據《聖經》,但同樣根據教父詮釋與教會傳統( Παράδοσις)。

連結

講道通常在聖體禮完成聖道禮之後進行,與誦經、詩歌、禮儀融為一體。


三、實踐上的講道特色

1. 語言與風格

  • 傳統使用古希臘語、教會斯拉夫語或其他本地語言。
  • 注重語言的詩性與靈性深度,講道常以祈禱結束。
  • 並不追求說服邏輯,而是注重靈魂的觸動與安慰

2. 主題與內容

講道多圍繞:

  • 福音書與主日經課(循環式講章,與教年相符)
  • 聖徒事蹟與生命榜樣(特別在守節日)
  • 禱告與禁食的靈修教導(如大齋期、神變節等)
  • 神秘神學主題,如:變容、祕密合一、心靈潔淨等

金口約翰說:「講道不是為使人稱讚說得動聽,而是為叫人悔改流淚。」


四、與其他傳統之比較

對比項目

東正教

天主教

改教傳統(如改革宗)

講道功能

靈修成聖、引人進入神祕

教義教導與信德鞏固

解經教導、改革更新

講道依據

聖經 + 教父傳統

聖經 + 教會訓導

聖經(唯獨聖經)

講道風格

靈性敘事、多祈禱語、詩意

寓理教導、牧靈導向

邏輯嚴謹、條理清晰

可講道者

祝聖之神父、主教

神父、執事

受訓者、長老、牧師皆可


五、當代東正教講道的處境與挑戰

  • 現代語境轉換困難:傳統講道形式與現代人節奏不合,需語言與媒介的革新。
  • 神學訓練不均:部分教區講道仍偏向誦讀式,缺乏靈性與生活的深度連結。
  • 青少年牧養:講道須更貼近青少年的思維模式與提問,避免只停留在形式。

六、講道實例與資源

若你有興趣,我可以提供:

  • 金口約翰的實際講道(如《論財富與貧窮》、《對馬太福音的講章》)
  • 東正教現代主教(如Metropolitan Anthony Bloom)的講章翻譯
  • 東正教講道教材(如《The Art of the Sermon in the Orthodox Church》)

 

天主教之講道

  

天主教的講道(Homily Sermon),與更廣義的「宣講聖言」密切相關,其演變歷史深具特色,從教父時代的禮儀講章,到當代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後的革新,都展現了天主教對「講道」的理解與實踐方式。以下是天主教講道的歷史與神學特徵整理:


一、天主教講道的源起與早期形態

1. 教父時代的講道

在初代教會至教父時代(約主後2–5世紀),天主教的講道以《聖經》講解為主,常見於彌撒中或主日崇拜後。

  • **金口約翰(John Chrysostom奧古斯丁(Augustine**是著名的講道者,他們的講章成為後來天主教講道的範式。
  • 形式上,這些講道多以《聖經》連續解釋為基礎(Lectio continua),融合倫理教訓與救恩論。

2. 中世紀的演變

隨著彌撒禮儀形式固定,中世紀的講道角色逐漸弱化,有時只是一種「訓話」,或以教會公告為主,並非每場彌撒都有講道。

  • 講道語言多為拉丁文,對一般信徒理解有限。
  • 修道會(如道明會、方濟會)興起後,開始強調向平信徒傳道與悔改的信息,並使用通俗語言。

二、改革運動對天主教講道的衝擊與回應

1. 宗教改革後的回應

馬丁路德與加爾文強調講道在敬拜中的核心地位,逼使天主教進行反思。

  • **特利騰大公會議(1545–1563**強調講道與教義正確性的結合,規定主教與神父有責任向信徒宣講正統教義。
  • 出現了專門訓練「宣講者」的神學院與手冊,如「主日講道指南」。

三、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1962–1965)後的革新

這是天主教講道演化的重大轉折點。

核心改變:

  • 強調聖言與聖體的結合:彌撒中的講道應根據「讀經內容」進行詮釋,稱為「講道詞」(Homily)。
  • 鼓勵講道語言與文化本地化:例如使用中文、閩南語、原住民語等,使講道能「入耳入心」。
  • 講道成為牧靈工具:不只是教義傳遞,更是對信徒靈性與生活的牧養與對話。

「在講道中,牧者要使聖言活現,使基督之道臨在於祂的子民當中,並使他們的生活與信仰更加結合。」——《禮儀憲章》第52


四、天主教講道的神學與實踐特色

面向

說明

講道的目的

宣講天主的話,使信徒能在信仰與生活中實踐福音。

根據經文

必須與當天彌撒的「讀經選段」密切連結(尤其主日彌撒)。

神父為主要講道者

由祝聖過的神職人員講道(但有例外,如執事可講道,但平信徒不可在彌撒中正式講道)。

禮儀中的角色

講道是彌撒中的一環,連結「聖言禮儀」與「聖體聖事」,具有神聖性與教會合一的象徵。

風格與形式

通常較溫和、牧靈導向,避免尖銳批判;長度一般在7–15分鐘內,強調重點簡潔明確。


五、當代天主教講道面臨的挑戰

  1. 與世俗語境的連結困難:如何將聖經真理與當代議題(如性別、正義、AI)對話,是神職人員的挑戰。
  2. 講道品質參差不齊:神父培育階段中講道訓練不足,使一些講道流於抽象、與生活脫節。
  3. 年輕世代參與度降低:須調整語言與例證,使講道更具對話性與敘事張力。

六、與新教講道的比較

面向

天主教

改教傳統(如改革宗)

核心地位

是彌撒中一部分

整個禮拜的核心與高潮

講道依據

根據彌撒選經講解

可依經卷逐章逐節講解(Lectio continua

可講道者

限於神父或執事

受訓傳道人或長老皆可

形式風格

簡潔、牧靈導向、與彌撒結合

解經講道為主,講章邏輯性強

 

講道之演化

  

講道(Preaching)的演化是一段跨越數千年的歷史發展,從古代口述傳統開始,逐步發展為今日教會中結構化、神學性強的講道形式。根據你提供的資料,我可以從幾個歷史階段來整理講道的演化過程:


一、舊約與猶太會堂時期

在古代以色列,教導主要由祭司與先知進行,先知以宣告上帝話語為主,偏向即興與行動導向,而非固定講章形式。隨著猶太人流亡與歸回,文士(如以斯拉)興起,逐漸轉向對律法書(Torah)的研讀與講解。這種講道初型態逐漸定型於會堂制度中。

「猶太會堂的遺跡和裡面的碑文,讓我們更能夠追溯會堂從講希臘話的世界發展並移動到耶路撒冷和猶大各地的過程。」


二、耶穌與使徒時代

耶穌的教導被視為一種全新的詮釋方式,他不僅引用律法,更深入其倫理本質,如在〈山上寶訓〉中展現出詮釋權威的轉化。他常說「你們聽見有話說……但我告訴你們……」來傳達新的天國倫理。

「這篇講道中,耶穌完全沒有用『你們在《妥拉》中讀到』來引介祂要解說的經文,而是這樣說:『你們聽過有話說』,表示他的聽眾是以臨時的即席方式認識這段經文。」

保羅的講道與書信亦深具影響力,他多在會堂中向猶太人與敬畏神的外邦人講道,其方式融合猶太經文、希臘修辭與基督論。


三、教父與中世紀時期

進入教父時期後,講道成為聖禮與教義教導的重要工具。奧古斯丁、金口約翰等人發展出具有修辭與神學結構的講道模式,常強調悔改與恩典。中世紀講道多使用拉丁語,受限於神職階層,對平信徒較不普及,直到方濟會與道明會興起,講道才逐漸深入民間。


四、改教運動與改革宗講道

馬丁路德與加爾文重新強調「講道是上帝話語的釋放」,反對神職專制與儀式至上。加爾文認為講道要簡潔,不為自己而是為造就信徒:

「主召我們上講台既然不是為造就我們自己,乃為上帝的百姓,我們就應當思考,不叫上帝的道受虧損,因為你使聽眾困倦。」

此外,加爾文設立試講制度,要求牧師能通過教義與生活的考驗,顯示講道的屬靈與教會性質。


五、現代與當代講道的演變

進入現代,講道逐漸分化出不同形式:解經講道(Expository Preaching)、主題式講道、敘事式講道等。特別在20世紀之後,講道受到群眾媒體、心理學、敘事神學影響,強調聽眾的經驗、故事性與應用導向。

同時,講道也成為權力展演的場所。例如在《權力神學初探》中指出,教會也可能落入「迷信成功、與為政者交相勾結」的危機,反映講道背後的權力結構與倫理張力。


小結:講道演化的關鍵轉折

時期

講道特色

古代以色列

先知口述、律法教導

耶穌與初代教會

道成肉身的見證、倫理詮釋、新約書信講道

教父與中世紀

修辭化講道、權威與儀式並重

宗教改革

強調經文釋義、信仰教導與教會生活

當代教會

多元形式、講道倫理、群體參與與權力反思

 

講道歷史

 講道歷史簡介   , 講道之演化  , 

 克理思頓(John Chrysostom)之講道

  天主教之講道   ,  東正教之講道  ,

  聖公會之講道  ,  信義宗之講道   ,

  改革宗之講道   , 衛理公會之講道 ,

  浸信會之講道  , 神召會之講道 ,

  清教徒之講道 , 弟兄會之講道 ,

  修道院之講道 , 艾歐娜講道 ,

  中國家庭教會講道 , 

  家庭教會的講章與三自教會的講章之比較  ,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