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3日 星期三

基督教教育觀概論

 

 

一、神學基礎

  1. 上帝主權與真理啟示
    基督教教育以聖經為根基,認定真知識的源頭是上帝,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榮耀上帝(Soli Deo Gloria)。因此,教育不只是傳授技能或知識,更是靈性塑造與品格培養。
  2. 全人觀
    聖經視人為按上帝形象所造(創 1:27),教育要兼顧靈、魂、體的全面成長,讓人認識真理、敬畏上帝並在生活中活出信仰。

二、歷史發展

  1. 初代教會與教導職分
    教會承繼猶太會堂的教導功能,注重聖經誦讀與解釋(提後 3:15)。教育主要在家庭與教會中進行,重在信仰傳承。
  2. 宗教改革與普及教育
    改革者如加爾文強調教育是教會與社會更新的基礎,他在日內瓦推動學校制度,將信仰教育與公共教育結合。
  3. 近代及現代
    基督教辦學延伸到大學、醫院、社會服務機構,形成全人教育模式,並影響西方普世教育理念。

三、教育目標

  1. 屬靈建造:培養信徒對聖經的認識與敬虔生活。
  2. 品格塑造:透過真理、紀律與愛心塑造合上帝心意的人格。
  3. 使命意識:裝備信徒成為社會中的光和鹽,關懷世界、參與文化使命。

四、方法與特徵

  1. 以聖經為核心教材:所有學科與課程以聖經原則為衡量準則。
  2. 師生關係重視榜樣:教師不僅是知識傳遞者,更是生命見證人。
  3. 結合理性與信仰:承認理性的重要性,但以信仰為指導原則。

五、當代挑戰與回應

  1. 世俗化與相對主義:需要重新強調真理的絕對性與聖經權威。
  2. 科技與媒體影響:善用新媒體作為福音與教育工具,同時保持批判性。
  3. 全球化與跨文化教育:培養跨文化敏感度,裝備信徒在多元世界中作見證。

教會教育年度行動月曆

 

 

這裡是依據前面三年推行表延伸的 「年度行動月曆」 範例,方便教會教育委員會、長執會與牧師團直接落地執行。


1 年:打基礎

月份

行動項目

備註

1

牧師團與長執會確認教育異象與使命

可舉行教育異象退修會

2

公布教育異象與願景給全會

主日崇拜中宣告、週報刊登

3

成立教育委員會與分工

各層級課程負責人就位

4

課程現況盤點

評估主日學、小組、特會現況

5

分層課程設計會議

慕道、初信、中階、領袖培訓大綱

6

教師需求評估

確認現有與缺乏師資類別

7–8

教師招募與靈命守望啟動

舉辦第一次師資禱告會

9

試行一門分層課程

選擇中階或初信班做試點

10–11

收集學員回饋、調整課程

問卷與訪談

12

年終檢討與第 2 年計劃

制定師資培訓課表


2 年:啟動與培育

月份

行動項目

備註

1

全面啟動分層課程(至少 3 層級)

宣傳課程與報名

2

第一階段師資培訓(教學技巧+靈命塑造)

可邀外部講師

3–4

推出生活應用課程(如財務、婚姻)

連結聖經真理

5

學期中期檢討與改進

教師與委員會會議

6

小型社區服務行動

由課程學員帶領參與

7

暑期密集課程(短期進修)

適合職場信徒

8–9

第二階段師資培訓(護教與文化議題)


10

學員靈命見證分享會

在主日崇拜中進行

11

課程評估與明年計劃會議


12

感恩禮拜與教育事工回顧影片

鼓勵全會支持


3 年:深化與擴展

月份

行動項目

備註

1

開設護教與社會議題課程

如信仰與科技、公共政策

2–3

社區事工夥伴建立會議

與其他教會/機構合作

4

學員參與社區服務專案

可與復活節外展結合

5

推出領袖進修班

針對小組長、事工負責人

6

半年度成果分享與檢討


7

暑期文化使命論壇

對外開放參加

8–9

與學校或公益團體合作活動

擴大見證

10

教會教育影響力調查

學員、社區回饋

11

制定下一輪三年教育藍圖


12

年終感恩禮拜與見證

宣布下一階段目標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