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4日 星期五

靈性關顧作為服事的前設




    靈性關顧可以作為聖道的出口,本身對傳道者的生命的實踐有一定的前設,當中包括恆常祈禱、對基督的愛、默想十架和保密。

1. 恆常祈禱:
一位好牧者必須是一位恆常祈禱的信徒,因為他全然依仗聖靈帶領,這點正正是心理學等學科不能取代之地方。「藉著禱告,基督作為我和上帝,我和弟兄之間的中保」,這點正是潘氏在《團契生活》一書中指出的靈裡的相交,「由於基督處於我和別人之間,我就不能要求和別人作直接的團契」,而「靈裡的愛惟獨遵守耶穌基督的話語」。因此靈性關顧的核心是把人帶回上帝而非自己身上,在潘氏的概念中,牧者個人的影響必須全然被否定,惟有從上帝而來的幫助才是真正的幫助。

2. 對基督的愛:
牧者必須避免以計算或查探的方式去詢問被關心者,而是以關愛作出發,他必須知道有關信徒的詳情是為了向他提供幫助,所以作為牧者必須恆常檢視自己關心背後的動機,避免任何偏差。對基督的愛才能叫我們作好靈性關顧,只有愛才可以使我們和別人有更深的溝通和自我明白。

3. 默想十架:
惟有當我們共同站在十字架前,默想基督的救贖,我們才會察覺到自己和其他人同是罪人,當我們意識到沒有任何罪比基督在十字架上承受的無神性更嚴重時,我們才不會因被服事者的罪而大感震驚,才能接受其他人大大小小的罪,所以提供靈性關顧的牧者,必須常常默想十架,才能有更大的能力幫助信徒。

4. 保密:
另一個靈性關顧的前設就是保密,「牧者必須小心衝量他每一句有關信徒的說話,而信徒不是牧者閒聊的題材,而是上帝託付他照顧的羊群」,所以他必須對信徒的事嚴加保密,特別是在對信徒認罪方面的保密,「即至最後審判的日子才能把認罪的詳情揭示群」。一個不能為信徒保密的牧者是一個不能被信任的人,亦不能有資格實踐具體的靈性關顧。

潘霍華的靈性關顧重點



1. 律法及福音
    潘霍華認為律法作為上帝的誡命,而福音作為罪人的出路,兩者在靈性關顧中必須互相平衡,即牧者在對信徒的罪提出對質,和用福音作為真實的救贖和幫助中,必須幫助信徒對兩者有合宜的定位。當人拒絕完全順從上帝的話時會帶來「絕望」和「自欺的安全感」,潘霍華指出,「牧者傳講上帝的律法時,要小心不會令信徒陷於絕望中,但他同時在福音的宣講中,仍必須避免帶來安全感」。靈性關顧的目的,是透過律法和福音的宣講,使信徒順從上帝的話語,所以牧者是由針對信徒對聖言的抽離開始,容讓上帝而非自己在罪人當中工作。靈性關顧的目的不是要改變被服事者的精神狀態,潘氏指出,「如果我把一個憂傷者變為快樂者,或是膽怯者變成勇敢者,其實我並無對他作出決定性的幫助」,只有上帝的誡命提醒我們每一個罪人應作之事,指出我們的罪,亦只有上帝的福音才能為我們的罪提供真正的出路,故此,宣講聖言,讓人與上帝的律法和福音相遇,使罪人得生,是靈性關顧的核心元素。

2. 宣講和罪
    潘霍華貫徹始終非常著重上帝的話在牧養中的位置,以宣講上帝的話為核心(提後四2):以宣講出發,又回歸宣講上。靈性關顧不同講台上的宣講,是一種特別的服事,源於人因為罪的緣故不願再傾聽福音的宣講,所以靈性關顧的目的是結合講台上的宣講叫人離罪,而除牧者外,潘氏認為擁有此恩賜的長老亦可從事靈性關顧的服事。
     綜觀潘霍華在其靈性關顧的具體教導,上帝的道貫徹在各範疇中,目的是讓基督從上而下對信徒作出幫助。潘氏摒棄一切人的幫助,故此他抗拒一切以人文主義方法,甚至屬靈導引(Spiritual Direction)作牧養的方法,堅持以上帝及上帝的話作其牧養的基礎。他反對無論是精神治療或屬靈導引本質上把牧者和其信徒放在高低兩個不同的層面,對他而言,大家其實同等都是罪人,需要上帝的恩典。他指出精神治療者和其受眾的距離產生三種可能的問題:
(1)與被服事者太遙遠: 因為他想透過己力勝過邪惡勢力;
(2) 與被服事者太接近: 雙方的關係太親密;
(3) 太感情用事: 因為大家的關係建基於人際關係,而非基督的愛。
    總的而言,牧者需要避免一切人的因素﹐而是單單讓上帝在他和信徒中間工作,他不能超越基督的位置。
    受著路德思想的影響,對罪和恩典有很深的體會,幾乎在其靈性關顧的每一個課題都有針對罪的問題,所以認罪在其神學思想中佔重要位置,這點在其《團契生活》一書中有更詳盡的解說。潘霍華指出,靈性關顧的進路是「從傾談勸告至誡命宣告,從表達需要至承認過犯,從講說至聆聽應許,並由發現信徒在那裡對上帝的話不再感興趣作出發點」,透過宣講和對罪的處理,把人帶返上帝的道當中。對於作為提供靈性關顧的牧者本身,潘霍華指出靈性關顧作為服事的前設和力量,也是源於基督和他的話。

潘霍華靈性關顧思想建立的背景



     在參考潘霍華的思想作今日的借鏡之先,我們絕不能忽略他身處的時代背景,因為潘霍華的神學全然和他人生不同階段的際遇緊扣,所以要探討其靈性關顧思想的同時,必須對他在牧養上的經歷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深入明白其思想的建構背景。

    《靈性關顧》一書是根據潘霍華的授課筆記整理而成,當時(1935-39)他正出任認信教會創辦的其中一間神學院(Finkenwalde)的院長,嘗試將個人的神學觀念和牧養理念相結合,也是在這期間他寫成了《追隨基督》及《團契生活》兩本書,而他的靈性關顧的思想於其後兩書中更成熟地發展和成型。此段日子被指為潘霍華「生命最有成果的時期」,基於認信教會屬於不被政府認許的組織,故他們難以對其轄下的神學院有很大的管治,作為院長的潘氏便有很大的空間推行其教學及牧養理念。

    潘氏的神學教育重點是培訓全方位的神學生,他們必須同時是 「神學家、講道家、牧者、教師及行政人員」,除了一些實際牧養技巧的灌輸外,潘氏期望他們有能力將神學和實際牧養體會作對照,成為一群在神的話語下委身的信徒。潘霍華透過和此班神學生的共同生活,及其個人的牧養經驗分享,作為學生們一個具體的借鑑和靈性指引。

    鑒於他曾在柏林、巴塞隆納及倫敦等多處教會事奉,特別是接觸了不少低下階層人士,潘霍華對牧會的實際環境有一定的掌握和了解,所以他提出的靈性關顧思想絕非 空中樓閣,而是有根有據的實戰經驗所產生的心得。除了宣講神的話外,他也看重牧會事工的多元性,包括「帶領崇拜、教導信仰信條、提供靈性關顧等」,這可從《靈性關顧》中非常詳盡具體的教導中反映出來。

    自始至終潘霍華的神學思想和人群緊貼,一方面由於他來自一個自由主義高舉,和教會關係疏遠的原身家庭,故他沒有受當時教會的僵化同化,「缺乏大部份神學生所持有的氣味: 教會式的社會化」,此外,在美國留學時受到社會福音的衝擊,強化他對聖經與現實連接起來的信念,即神學理念必須在實際行動中活出來,牧養會眾。

    深深受著馬丁路德的思想影響,潘霍華的靈性關顧中高舉聖言的位置,而且罪、律法和福音佔有重要角色,確定了靈性關顧的本性與界限。

2014年1月23日 星期四

教會增長

 好牧者是教會增長之基礎   , 牧師使教會增長的原因   ,   教會應有增長的計畫  ,  教會應有準確的記錄和分析   ,  從傳道變成裝備者   ,  教會成長的迷思   ,    是甚麼在推動你的教會  ,  健全教會的根基  , 確認教會的目標   ,  教會目標之傳達  ,  以目標為中心建構教會   ,   要隨時服事的查核標準  ,

 聖經中的領袖條件   ,  怎樣使牧師成為領袖並更有屬靈的權柄   , 讓聖靈如火焚燒   , 認識新約中的先知與預言 ,

    平信徒傳道人的重要 ,   平信徒傳道人的呼召與恩賜  ,   當竭力多作主的工   ,  信徒當在基督裡按信心的程度以恩賜彼此服事   ,  學習看自己合乎中道  ,   學習對弟兄互相聯絡   , 學習用恩賜彼此服事   ,

禮拜之歷史

          舊約中的崇拜禮儀  ,  先知性與祭司性於敬拜的歷史演變  , 舊約之禮拜和儀式 ,

         聖殿禮拜  ,   會堂禮拜   ,   

     基督教會的禮拜  ,   

        教會開始的禮拜   ,  早期教會禮拜   ,  早期教會的禮拜方式 , 古時的教會之禮拜 ,

  大頌歌(Great Canticles)  , 新約時期及第二世紀的禮拜  , 第三世紀到現在之禮拜  ,

   主後1-3世紀的崇拜禮儀   ,  第4-5世紀國教化到中世紀的崇拜禮儀   ,

    第四及五世紀的組織、崇拜及聖曆的發展 ,

   中世紀的崇拜禮儀  , 宗教改革時期各宗派的崇拜禮儀   ,  改革宗禮拜之特色   ,

  禮拜的歷史反思  ,

   聖公會的崇拜禮儀  ,

      信義宗的崇拜禮儀   ,  信義宗禮儀 主日崇拜程序  ,     馬丁路德與聖樂  ,

       慈運理在禮拜上的改革   ,    慈運理設計的主日禮拜 ,

      加爾文「唯獨聖經」的禮拜  ,   日內瓦教會主日禮拜的程序(1542) ,

    改革宗教會之敬拜禮儀 , 長老教會的信仰原則與禮拜的神學觀 ,

         清教徒的敬拜規範性原則   ,

      自由教會的崇拜禮儀  ,

       靈恩教會的崇拜禮儀   ,

     現今教會的禮拜方式    ,   現今教會禮拜的反思    ,  現代禮拜的省思 ,

禮拜與禮儀

  禮拜的中心是『敬拜上帝』   ,  禮拜的基本原則  ,  禮拜與禮儀之意義   ,  禮拜的要素禮拜事奉須知  , 崇拜程序中的教義  ,  崇拜程序中的重演  ,  禮拜之重演的定義  , 重演方式之一:敘述   ,  重演方式之二:戲劇化的演出  ,  崇拜程序中的形式  ,  崇拜程序的編排   ,  崇拜程序的反思   ,  禮拜程序的進行與認識 ,      建構禮拜的理想    , 禮拜與敬拜模式  ,  禮拜與空間   ,  禮拜與藝術  ,   當代的禮拜議題 , 敬拜四部曲 , 崇拜中的各樣禮儀 ,

 崇拜與世界的關係   ,  崇拜認同世界   ,  崇拜對抗世界   ,  崇拜改變世界  ,

  「聖道」的禮拜    , 「聖餐」的禮拜洗禮  , 洗禮來源與耶穌受洗 , 崇拜中的洗禮和聖餐 , 主耶穌設立聖餐禮 , 聖禮的神學意義 ,

  禮拜與牧養關顧 ,

    禮拜之司會者  ,  主日崇拜主席訓練   ,  禮拜之宣召  , 禮拜中之主禱文禮拜中之啟應文交讀  ,  為何要交讀啟應文?  ,  禮拜中之祈禱  , 禮拜與禱告禮拜中之信仰告白 (使徒信經)  , 崇拜中之宣讀聖經禮拜之恭讀聖經  , 禮拜之恭讀聖經  , 崇拜中的聖樂 , 禮拜之講道 , 崇拜中之信息傳講禮拜之聖禮典  , 禮拜之奉獻  , 崇拜中的奉獻  ,  禮拜之肢體交通 (報告)   ,

    禮拜之輪值與招待者應注意的事項   ,

     禮拜之司琴者禮拜之前奏  ,  禮拜之吟詩和聖歌隊之讚美   ,   禮拜之頌榮 、祝禱、後奏  ,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