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5日 星期四

實踐神學的進行

   教會的事奉  ,  實踐神學與社群轉化  ,     實踐神學的定位與發展 ,

    實踐神學中理論與實踐的關係  ,   實踐神學的基本功--「牧養循環」    ,

     實踐神學方法 ,   實踐神學的方法---神學思辨的歷程  ,

    實踐神學的方法---探索神學研究方法  ,

    實踐神學的方法---理論與實踐交互循環與整全的對話 ,

    實踐神學的方法---知行合一的螺旋式流程循環(Pastoral Spiral)  ,

    實踐神學的方法---綜論實踐神學研究方法 ,


實踐神學中理論與實踐的關係



  人們往往將「實踐神學(Practical Theology)」理解為一種「應用神學(Applied Theology)」,也就是學了神學之後把它應用出來,打個比方,在這思維下,神學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關係就像是「科學」與「科技」,有了科學,再藉由科技把理論應用出來,這背後的思維為theory-practice(理論-實踐)

  然而,這種觀點預設了其他神學訓練(theological disciplines)不是本質就是實踐性的(例如:系統神學),這只會促使「理論」與「實踐」分家,結果就是當代一些現象(例如牧者覺得不需要念太多神學、信徒覺得「神學」是門遙遠的高深學問)

  並且,若我們只用「應用」的眼光來看待實踐,會在不知不覺中將效果(影響力)當成目標,而忽略了有些實踐也許不見得有很好的果效,但它本身就蘊含著很美的價值。

  因此,有學者提出theory-laden的眼光(取代theory-practice),使我們破除將理論與實踐二分的想法,而明白到所有的實踐本身就有理論預設在背後和其中(往往是我們沒有意識到的)。而理論也必須依附著實踐而存在。

 

認識實踐神學

           認識實踐神學   ,   神學乃實踐實踐神學的意義    ,

           實踐神學基礎影響實踐神學的關鍵人物  ,

           實踐神學的可貴之處  , 實踐神學的發展 ,

           福音派的實踐神學 , 實踐神學的特色 ,

           福音派實踐神學的四個特色  ,  實踐神學的定義 ,

           文化脈絡  ,  實踐神學的內容不斷擴充   ,

          實踐神學與實證研究  ,

認識實踐神學



    實踐神學英語:Practical theology,或稱應用神學教牧神學)是基督教神學的一個研究領域,主要指神學在日常生活的實際應用。

    實踐神學功用在於提供維持教會運作的方法和將基督教訓付諸實行。其範疇包括整體教會生活、倫理、社會活動參與等不同層面。

    實踐神學是研究教牧者的教育(clergy education),包括牧師的責任及活動,例如講道、敬拜、教牧關懷、教會體制和管理。

    其次,實踐神學還是教牧者教育的學科,有關當今教會的生活和活動。

    第三,實踐神學是神學的一個領域,內容有關基督徒作為個人在當代社會中行為的神學標準。

實踐神學的意義



  自十八世紀開始,在德國的神學院中,其神學教育的訓練內容包含了四個範疇,就是神學科、聖經科、教會歷史科及實踐神學科,其中的神學科一直都是最被看重的學科。在十二世紀,神學更被視為「科學之後」(The Queen of the Sciences),在當時的大學系統中,神學是主導眾學科的。
   一般來說,神學家的重任和使命,是保持教會在信仰上的純正及分辨錯誤的思想或學說,因此,教會的教牧同工多藉神學家的研究,以瞭解當前教會的方向是否與聖經的教導一致。卅多年前,一位神學家指出一個有趣的現象,他說在公元100600年間,大部份的神學家都是主教;從6001500年,修士是神學家;但從1500年以後,神學家都是大學的教授。
   神學家以上帝的啟示,回應當代的思潮;聖經學者藉詮釋上帝的話,為信徒在信仰和生活原則;教會歷史家透過整理歷代的神學辯論和教會的體制等,提供現代教牧的參考。那麼,實踐神學家可為教會提供什麼?
   相比於聖經科、教會歷史科和神學科,「實踐神學」 (Practical Theology)一詞是較為新近的用詞。 早在十九世紀的德國神學著作中,實踐神學的用詞便已出現,於是實踐神學逐漸被一些學者看重,後來更被士萊馬赫(Schleiermacher)稱為「神學研究之冠」(Crown of Theological Studies),其功用是提供方法來維持教會運作,以及使教會更臻完美。相較於「實踐神學」,「教牧神學」(Pastoral Theology)的用詞,歷代教會以來一直沿用的就是指有關教牧人員在教會牧養的事奉。
   那麼,「實踐神學」與「教牧神學」的異同在那裡?在北美洲的神學院,這兩個學系的教授們很小心使用合式或正確的名稱,來描述他們的研究及教學範疇和重點。
   在一本權威性的教牧關懷與輔導字典中,他們給基督教教牧神學下了三方面的定義:
第一、傳統上,教牧神學是神學上的一門支派,為了事奉之各功能上制定實用的原則、理論和步驟;
第二、教牧神學是實用-神學學科(the practical theological discipline),關注於教牧關懷與輔導的理論和實務;
第三、教牧神學是一種神學反省 (theological reflection),因此,教牧神學不是一個有關教牧關懷的神學,而是一種處境性的神學(a type of contextual theology),也是一種以教牧性來處理神學(a way of doing theology pastorally)。
   從這三個定義來看,狹義上,教牧神學是有關教牧關懷和輔導;但廣義上,它的範圍包括一切在教會上的議題。
   同樣地,該字典也為實踐神學下了三個定義:
第一、實踐神學是研究牧者的教育(clergy education),包含教牧的責任和活動,指講道、敬拜、教牧關懷、基督教教育、教會體制和行政;
 第二、實踐神學是牧者教育的學科,內容有關現今教會的生活和活動;
 第三、實踐神學是神學的一個領域,內容有關基督徒的實踐、當代個人及社會行動的處境和範圍之神學標準和考量。
   從以上的定義,可知實踐神學的研究範圍比教牧神學更廣。以最簡單的方式來說,教牧神學的重點是在牧養上,即教牧關懷、教牧輔導、教牧心理學等,都是教牧神學家的研究領域及貢獻。 實踐神學的範疇,包含整體的教會生活、議題、倫理、社會參與等等。
   在北美洲的實踐神學家和教牧神學家,一直都積極地探索和建立一個具學術性和實踐及應用性的學科。 他們通常在主流宗派的神學院任教,但在福音派的神學院也有學者作深入的研究。 透過多年的討論和發展,Don Browning代表著主流宗派的立場,寫了一本實踐神學的研究策略。
   在福音派的陣營中,有富樂神學院(Fuller Seminary)的系統神學教授Ray Anderson 他可算是一位願意作跨領域、科際研究的學者,他曾經從神學家的角度寫了一本教牧參與協談的書,現在更累積了多年教學、研究及牧會的心得,完成了一本實踐神學的不朽著作。
  曾經有人說過類似下面的話:「一位偉大的牧者同時也是一位神學家,而偉大的神學家也是牧者。」
   而馬丁路德被公認為是最佳典範,是一個代表者。盼望在華人神學教育界中,更多聖經學者和神學家參與跨領域的研究,期待更多人起來投身、開闢、探索和建構這「實踐神學-教牧神學」領域,在廿一世紀的華人神學院裝備視野更廣的上帝國工人。


2018年1月10日 星期三

崇拜的真正意義

一. 引言
加爾文在「基督教要義」中說:「神命令人要獻祭,不是要給人世務的煩擾,相反地,神是要提昇人的心靈。。。。並且只有屬靈的敬拜才可以滿足祂。」
二. 祟拜的意義
「祟拜」是人對神信心的回應,而「祭祀」是以色列人回應神啟示的方法。舊約所描述的祟拜強調以神的主權為中心的生活方式,藉著儀式的敬拜,以色列人與神的關係得以建立和更新。敬拜的形式(Form)重要嗎?形式提醒我們受造的本性,然而也有兩個重要功能:
  1. 祟拜的形式可以堅定對神的信心和忠實,並使外在的教導或訓誨化為心靈的準則。
  2. 祟拜的形式成為一個「途徑」,把神的真實實踐在我們的生活中,例如踰越節的晚餐和禮儀,使以色列的後人經歷到宛如神領他們出埃及的偉大。
三. 如何「敬拜」?
神教導人如何敬拜,不只是因為人不曉得怎樣敬拜,更因為人根本不配敬拜神。有兩個原因:a.「罪」的緣故,使人不可親近神,所以需要神主動啟示恢復神人關係的途徑;b.「律法」的功用是提供人潔淨和奉獻的途徑,不但給以色列人一種表達信心的機會,也實踐了神對人的呼召,重修那已遭破壞的神人關係。以色列人藉著「祭祀」來表達敬拜,包括:
  1. 燔祭(利1: 4):藉著人按手在祭物的性畜身上,表明降卑(如性畜)和罪的轉移,以最後焚燒表明生命的獻上,宛如一股清香達到神面前,取悅於神(參弗5: 2)。
  2. 素祭(利二):獻上辛苦經營得來的祭品以取悅神,表示完全擺上,得神在生命上的眷佑。
  3. 平安祭(利7: 11-18):是感恩的獻祭,或為償還心願而獻上,獻禮後可享用祭肉。
  4. 贖罪祭或贖愆祭(利四、七):「罪」指人得罪神,「愆」指人得罪人,為赦罪而設。
四. 敬拜的地點
神會揀選一些特別的地方與人親近,例如西乃山、伯特利,以至後來的「會幕、聖殿」,象徵著神的同在。神與「地方」無必然的關係,與其他民間神明祟拜(如民間信仰中的火神、樹神、石神等)不同的是,創造宇宙獨一的神從不跟地上或地上的自然現象有關聯,因為神是大地一切的主宰,自然界不過是神美善的彰顯。以色列人記念神顯名的地方,是表達神對待祂子民的「具體和入世」。在舊約裡,神與人相遇的地方,隱含的意義是:
  1. 人與神相會和同在是人生存的最高境界,是生命極快樂的一刻(詩十五、廿四篇);然而,人進入神的聚會時,總先帶著恐懼(賽6: 1-5),因為當人真正面對神時,先經歷的不是喜樂,而是審判(參詩15: 1)。
  2. 神指定與人相會的地方必定是一個潔淨和寬恕人的地方。
  3. 出於神的恩典,神預備了與人相會的地方,人若不在這些地方就見不了神,因此人有期待見神的喜悅(詩122: 1)。
五. 「節期」在祟拜中的意義
希伯來人有三大節期,包括無酵節(踰越節),七七節(五旬節),住棚節;除此之外,以色列人還記念一些特別的日子,為實現對神祟拜的目的:
  1. 無酵節(踰越節):在希伯來年曆的第一個月,與踰越節重疊(利23: 5;出23: 14-15;書5: 10-12)。踰越節的意義記載在出12: 21-27,以色列人要吃無酵餅七天,第一天是獻祭,不可工作;在節期間,以色列人要記念他們為奴的日子,並神怎樣把他們從埃及拯救出來。慶典包括──
    1. 追思禮拜:家庭一同重行踰越的禮儀,好像要出埃及的前一夜晚。
    2. 宣告救贖:按著聖經的記載(出12: 26-27),重演父母和兒女的對話,以色列人可以彼此宣告神的救贖,以加強祂們對神的信心。
  2. 七七節(五旬節):又稱為收割節,值農產物初熟之日,是以色列人把它獻給耶和華神的節期(出23: 16;民28: 26-31;申16: 9-12)。這節期也稱為「五旬節」,是因它在收成後五十日才慶祝,後來,這日期改從踰越節算起。到了耶穌基督的時代,七七節被一些人用來慶祝神在西乃山頒佈律法,或神更新祂所立的約,這兩種心情都出現在使徒行傳第二章五旬節的慶祝裡。慶典包括──
    1. 在神面前一同歡呼:包括家人、僕婢和一切寄居者。
    2. 獻祭:公認大地的一切都是從神而來,獻上初熟之物是內心感激的表達。
  3. 住棚節:又稱為收藏節,以色列人要住在以樹枝搭成的棚子裡七天(利23: 39-43;出23: 16;申16: 13)。第一天和第八天被定為安息的聖日,七天都要在神面前歡樂慶祝,好使人知道神在生活上的供給,並記念出埃及地住在棚裡時,神對他們的照顧和帶領,提醒以後的子孫,耶和華是他們的神(利23: 43)。
  4. 贖罪日:贖罪日(利十六章)也是聖安息日,所有希伯來人在這一天要刻苦己心,藉著祭司執行贖罪獻祭,使人罪得赦免。在這一天,最重要的主角就是隻「代罪的羔羊」,人一切的罪都歸到這羊身上,並被打發到曠野去(利16: 22)。
  5. 安息日:按第七天當守安息日(申5: 12-15;出23: 12),目的是要更新人與神的關係,尤其以色列人要常記念,是耶和華用大能的手,將他們從埃及地領出來,因此他們要常守安息日(申5: 15)。
六. 祟拜中的「潔淨禮」
潔淨禮的目的是要把人分別出來,歸屬於神,說明以色列的神是聖潔的,他們也因此成為聖潔(或分別)的子民,這種分別為聖包括在飲食上的區別(利十一章,申14: 3-21)。然而,潔淨的標準不是根據衛生的條件問題,而是根據「能否接近神」,即人的生活會怎樣彰響其與神的關係。潔淨禮有以下意義:
  1. 潔淨的儀式並不真能使人潔淨,真正的潔淨是來自神。到了大衛的時代,潔淨禮漸漸演變為人內心的潔淨,是神親自潔淨人心(詩51: 7、10)。
  2. 潔淨禮也提醒以色列人,人只有依從神所要求的生活方式,才可以過一個喜樂的人生。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