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傷讓人無法自拔,除了時間上可以逐漸緩和悲傷的痛,但是悲傷的內在傷口其實仍未復原。我在醫院的院牧部上班的時候,有天上午被同工找去關心一位住院的美籍老年患者,因為護理人員聽不清楚、也不知道他為甚麼一直哭泣,於是聯絡院牧人員前去關心。當我去臨床傾聽過程中,慢慢連結他傷心的原因,經過確認才明白,原來他想起已經在十三歲過世的弟弟,他一直跟我說很懊悔沒有好好照顧他的弟弟。
當我看到一位老人仍然為著一件數十年前的悲傷嚎啕大哭時,有時會讓人情緒跟著低落。後來我試著用以上的敘事教牧協談的方式幫助他。
首先我請他回顧與弟弟的關係(往後回顧),當事人一直強調弟弟的優點,他是多麼疼這個弟弟;然後我請他描述意外發生時,他的位置與感受。這部分希望當事人將事件變成一幅圖像,清楚看到每一個人在這事件中所受到的影響。他說看到母親的悲痛欲絕,父親忙於與處理的員警瞭解過程,他呢?他呆坐在路邊,無法講話。後來教會的牧師趕到,載著他們前往醫院看弟弟的遺體。他說當時車上的死寂,讓他一直想若是他代替弟弟死掉就好了。
這個時候我必須讓這個畫面暫停。我問他當時的年紀,十五歲。我再問現在幾歲?六十八歲。那就意味著五十多年來,他沒有向這個創傷說再見!傷口一直時開時閉。在病榻上,身心特別虛弱時,更容易回憶起這個哀傷。我問他:「你的父母還在嗎?」他說已經過世了。我問同樣的親人過世,為什麼你那麼為弟弟感到難過?(引導他講出關鍵點)他嘆一口氣,回答說:「是虧欠吧!」我說:「你已經背負它五十年了,你什麼時候要把它放下?」
接下來是往前的展望,要述說整個事件框架的另外觀點!我問他,這一生有沒有為別人而活?他想了一下說:「當然有!我的太太。」此時,旁邊的男看護插話,說他太太是日本人。原來這位看護聽得懂美語,也謝謝他提供資訊。我沿著這個跨文化的婚姻,讓他敘說他生命中的各種成就和幸福。這就是他除了原本悲傷故事之外,另一個也是屬於他自己的故事,而且是正向的,是他努力過的人生。
最後進一步,我把他引導去面對上帝,向上帝獻上感恩,也求上帝通過耶穌的救贖醫治他的悲傷,因為他所愛的家人的靈魂,上帝要看顧!此時,他太太剛好進來,他請我禱告,為他的身體治療和太太的辛苦代禱。我請他和太太牽起手來一起禱告!
敘事治療的願景----相遇、參與、記憶、共鳴、建造、前進,但是敘事教牧協談在此願景下,有更不一樣的看見,就是你和我都會與上帝對遇,成為在耶穌救贖的神聖故事中不同的主角!此後不再以身份、智慧、財富論英雄,因為教牧協談的終極關懷,是帶領每一個生命故事進入上帝的世界,就像約伯最後領悟到上帝的無限和作為,更敬畏上帝,更具有信心與盼望去面對未來。那麼這樣的願景,筆者期待我們教牧同工在牧養的過程中可以一一的實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