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6日 星期三

教學方法 (2) –雙向傳授法

    雙向傳授法是指積極的讓學生參與在教學之過程。
1.      問答法
(a) 定義
    問答法是由教師向學生發問,學生從而以回答的方式參與在教學的過程中。這不單是理智思想的參與,也是口述的參與。此法主要以教師為中心,由教師有計劃地提出各種問題,令學生作答。問答去常與討論法相混淆,兩者的差異如下﹕
    兩法所發出之問題的性質稍有不同,問答法所問的問題常與事實記錄有關,如詢問「六何」何地?為何?如何?等。討論法所發的問題則傾向思考及討論的問題,也即不是三言兩語可以立刻有答題的問題,而是刺激大家討論,不光是回答問題的。問答法經常是複習性質或是闡明的性質,當然問答法的問題也可能是啟發生的問題。
(b) 問答法的優點
    對教師而言,可以考查學生學習的結果,增進教師對學生的瞭解﹔可以考查學生巳有的知識,能力和興趣等。也可以了解學生對教材是否真正瞭解,以便修正補救,可以查考學生對功課是否熟悉,以定教學進度的快慢,可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減少教室內秩序和管理上的問題。
    對學生而言,主要是在於訓練學生的思考,若能有效地運用它,也可提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可使學生對所學的教材作深度的思考,而獲得徹底的了解。可使學生有應用舊經驗和舊知識的機會,從而對所學的知識能牢記不忘,可幫助學生整理所學的教材,使之成為有系統的知識。
© 問題的種類
  1) 按內容分類的問題
   i. 尋求事實的問題
這類問題主要是引導學生從經文中或從所提供的資料中,熟悉其中的內容,通常用「六何」來發問﹕何人?何事?何時?何地?為何?如何?學生可從資料中尋求答案。例如﹕是誰作此事?是誰在掌握權柄?經文中提及哪些人物?誰行得好?誰行得不好?經文中提及發生何事?到底何事引起整個事件的發生?耶穌行神蹟後發生何事?神蹟在何時發生?耶穌在何時向他們顯明他自己?這個事件在何時變成惡化?耶穌的頭一個神蹟發生在何地?此地是怎樣的一個地方?耶穌生在哪裡?長在哪裡?耶穌為何要如此行?他為何沒有立刻動身?耶穌為何不立刻解決問題?此事是如何獲得解決?他是怎樣引起眾人的憤怒?耶穌怎樣醫治瞎眼的人?
   ii. 尋求解釋的問題
這類問題主要是引起學生進一步的探討,以瞭解事情的原因,與各項事件之間的關係,確定事情的意義和價值。它包括因果性的問題、分析性的問題、舉例性的問題、評價性的問題。它是屬於啟發性的問題,多數的情形不能直接從資料中找到答案,學生必須發揮想像力,伸展思想,將論點加以解釋。
例如﹕耶穌為甚麼要說這一句話?耶穌為甚麼要做這件事?耶穌為何似乎答非所問?這段經文的主要意義是甚麼?這句話包含甚麼意義?行這個神蹟有何價值?耶穌說的話與他說的話有何關係?請舉例說明如何孝敬父母等。
   iii. 生活應用的題
這類問題通常把真理帶到現實生活中,考慮與真理有關的個人生活問題。例如﹕我們有沒有照著主的命令而行?我們有甚麼需要改正的態度?如果你是他,你將如何處理這件事?你從這段經文中學習到甚麼功課?
  2) 按性質分類
    i. 關閉式的問題
關閉式的問題多半是沒有任何的伸縮性,它只容許寥寥幾種答案,學生不太有機會作批判思考。它可能是是非題,只能用「是」、「不是」來回答,然而是非式的問題不是絕對一無可取,有時可以演變成較擴散性的問題,它也可能是選擇性的問題,從有限的答案中選其一,沒有太複雜的選擇。這一類的問題雖然簡單,卻不能完全不用它,尤其是對一些比較害羞的學生,或沒有聖經背景的學生而言,是很好的初步嘗試。例如﹕一次得救是不是永遠得救?在耶穌的門徒中誰是第一個殉道者?在四福音中哪一卷論及耶穌是神?
   ii. 尋求思考的問題
這種問題需要深入思考,通常這類問題不滿足於現有的資料,而是要探求原因、價值、意義。透過問題啟發思想,發揮想像力,不斷發掘,要盡量從不同的角度去發現更多更完美的資料。就上述的分類法而言,乃屬於尋求解釋的問題。
   iii. 開放式的問題
這種問題要求學生發揮想像力,一般來說沒有固定的答案,在乎學生如何親歷其境,照個人所領受的作答,伸縮性較大。上述應用性的問題,接近這類型的問題。
例如﹕如果是你,你會如何決定?如果你在場你會有何反應?你認為他為甚麼要如此行?照你的觀點,他應當如何行?
   iv. 修辭的問題
修辭性問題通常在問題中已經套有答案,有時不過是以具有挑戰性的性質來刺激學生的思想,其實沒有一定的答案可以回答,因為在問題的修辭中巳有答案了。例如﹕一個愛主的人豈可欺壓別人呢?你們這些熟悉聖經的人豈可不明白這個真理呢?
   v. 澄清式的問題
這是屬於闡明性的問題。為了使學生對所討論的問題有更清楚的瞭解,組長以問題引導並糾正學生的觀念。經過發問,原先模糊的就變得清楚了。
例如﹕你的意思是不是說,主耶穌的死不是對人人都發生效力?請說明你說這句話的原因?你這是甚麼意思呢?
   vi. 比較性的問題
這種問題是要求學生特意將兩個人物,兩件事情,兩個觀念加以比較。
例如﹕大衛和掃羅同樣都失敗,但結果為什麼不同?耶穌向尼哥底母談道,與向撒瑪利亞婦人談道有何異同?新約和舊約有何不同?受洗與割禮有何異同?
   vii. 反問性的問題
不是所有學生的問題都需要回答,有時學生發問只是為了刁難,其實他們胸有成竹,自己有答案,只想考答老師是否明白這個問題,在這種情形之下教師可以反問學生。也可能學生所問的是有意義的問題,教師一時不知如何回答,這時可以反答學生,讓自己有時間組織思想準備如何回答。
例如:你可以先說出你的的看法嗎?對某人所提的問題,大家的看法如何?
(d) 好問題的特徵
1)       問題若具有思考性就能激發學生思考,即使是是非題也最好讓學生深思後再回答,不用想就可回答的問題不是好問題。
2)       好的問題語句簡單。問句不要太長,內容不要過於複雜,措辭要清楚明白,才不致使學生誤解。
3)       好問題的範圍明確。比如問﹕「耶穌在其中長大的環境是怎樣的?」這問題範圍有點含糊,如果改問﹕「耶穌在哪裡長大?」「那地方有多大?人口有多少?多數的居民以何業謀生?」,這些問題就問得比較明確。
4)       好問題切合學生的程度,按他年齡的程度,或者按他的聖經知識程度來發問。
5)       好問題層次井然,尤其是複習性問題,或總結性問題,最好是有系統、有層次。後一個問題與前一個問題的內容相連,一步比一步更深入。
6)       好問題具有價值,提出該問題有其重要的意義,與正文有關,不是可有可無的問題。
7)       好問題是事先準備的,不是馬虎應付,教師要先準備問題的答案,如果教師不能回答,就不要問。
(e) 發問的技巧
    教師不單是要能提出很好的問題,也應當僅得如何發問。教師若因不會發問而不能發揮發問的功能是很可惜的。下文提出一些發問的技巧。除了向學生發問之外,教師也應鼓勵學生發問,養成學生探究和深思明辨的態度。
1)       先發問後指名:
先將問題說出,然後指名回答,學生才不致驚惶失措,否則若在提問題以前,先指出學生名字,學生必戰戰兢兢,心情緊張。另一方面,先發問才提名,使沒被指名的學生不會覺得此問題與他無關,以致不參與思考了。先發問會讓全體學生都在心中試擬一個答案,待別人回答時就可和自己的答案相比較,且加以批評。
2)       任意且普遍地指名:
指名不可按一定的順序,比如照座位的排列,或照名冊上的次序,以免不在順序內的學生不注意聽取問題和其他同學的回答。指名應當也是普遍指名,教師指名時不可只限於少數特優特劣的學生或其他具有特殊情況的學生,任意指名且要普遍地指名,盡量給每一個學生有機會參與回答問題。
3)       自由作答:
如果大半的學生都積極地參與在教學中,就可以讓學生自由作答,但這個方法傾向只由聰明的學生一直不斷地回答問題,比較差的學生就習慣等候別人作答,自己絲毫不為問題求出路,根本不嘗試回答問題。因此,若以此法用於指名回答,在得不到答案時,再讓其他學生回答,效果會更好。
4)       留有充分思考時間:
問題提出後,要留有充分時間讓學生思考一番。須視問題之難易給予學生適量的思考時間,不要勉強學生匆匆回答,或急於自己說出答案。
5)       不複述問題:
不要過多重複問題,要節省時間,並訓練學生上課專心,免得養成學生不注意教師的習慣。倘若學生不明白問題的意思,可用更明白的字句把問題重說一遍。
6)       不暗示答案或過分協助:
有的教師為顧及學生不能回答時之難堪,常於提出問題後向學生暗示答案,結果形成學生依賴的習慣。也有的教師在問句中包含暗示性之答案,結果問了也沒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在學生未完全說出答案時,教師不可操之過急而太快暗示補充,或給予協助。
7)       向不注意者發問:
為刺激學生專心聽課,教師可常向精神不甚集中者發問。
8)       注意傾聽表示興趣:
學生回答時,教師要注意傾聽並表示興趣,以和悅的態度接納學生鼓勵學生回答。
9)       答錯問題:
學生若有答錯的話,教師不要隨便斥責,更不要譏諷嘲笑他,應讓比較成熟的學生婉轉地予以糾正或補充。教師要盡量找出其長處加以鼓勵及讚賞之後,才給予糾正及補充。

2. 小組聆聽法
(a) 定義
    教師呈獻一篇報告、說明或小故事,把聽眾分成兩組或幾組,要求每組成員聆聽一定的重點,然後由每組向教師與班上其他的同學回報。
(b) 何時使用小組聆聽法
   不是所有的課程內容都適用,在下列教學背景下,可考慮使用﹕
1)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要呈理一篇報告或說明時,小組聆聽法可讓學生注意所報告之記載的最好方法。
2)      當教師發覺所要呈獻的記載並不吸引人,可能一些要點會被學生所忽略時;
3)      內容的重點需要被強調時﹔
4)      如果學習的人數眾多,分成大組來聆聽某一部分的重點;
5)      如果學習的人數不太多,教師盼望學生投入小組討論,這個方法可以引發成員討論。
© 小組聆聽法的長處
1)      可用於大組或小組的學習。
2)      可以使學生從整體的內容中獲取重要的要點。
3)      給予學生一定的目標去聽他們應注意的部分。
4)      能增加學生的注意力,並引導他們參與回應。
5)      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製造學習的氣氛。
6)      使所有的學生都必須參與注意聆聽所指定給他注意聽的部分。
7)      鼓勵學生就所聽的內容接著參加討論。
8)      回報給大組的經過可以給學生有機會複習所學習的內容。
(d) 小組聆聽法的局限
1)      會使學生只聽他該聽的部分而忽略其他部分。
2)      令學生所聽的大大少於整體的內容。
3)      由於是以聽為最主要的重點,不免限制了思想的交流。
4)      學生只是重述所聆聽的內容,沒有太多機會伸張他們的思考力和想像力。

3. 思想衝擊法
(a) 定義
    這是一種問題解決法的教學方法,成員提出一些問題,刺激學生提出一切可能有的解決法,不加以評論。此方法可以緊接著其他的方法來使用。
    例如﹕甚麼是攔阻一般人得救的障礙?怎樣的行為是你最難饒恕的行為?一個屬靈人有怎樣的生活特徵?
(b) 思想衝擊法的長處﹕
1)      能激動各人的創作力,使每一個人都被激動而提供意見。
2)      鼓勵學生貢獻意見,鼓勵建立新的觀念。
3)      鼓勵全體成員參與,由於教師沒有作太多的評述,任何一個學生都可放心參與意見。
4)      能引起一連串的思想,從人家的建議中,使學生增廣視野,伸展自己的思想。
5)      一般都不會花太多時間,聖經教師可以在應用真理的部分,很快引起大家的討論.激發大家思考。
6)      不論在大或小的班級裡均適用。
7)      一般都不需要有高度的領導能力,任何沒有經驗的教師都可以使用它,只要設計好問題,不用任何工具或作太多準備。
© 思想衝擊法的局限
1)      由於是讓所有的成員都有機會提供資料,而且不加評述,所以容易離題。
2)      非常在乎成員的背景,有時他們的思想較為緩慢,就難獲取好的效果。
3)      沒有加以評論,果效經常不太滿意。
4)      這個方法的特徵是不給予任何評論,主要是讓大家有思想上的參與,但事實上大家在提供資料時,自然會傾向給予評論。

沒有留言: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