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4日 星期四

良知(Conscience)


人對良知的定義非常多元化,較普通的是︰內心對善惡的道德意識;上帝在人內心發出的聲音;或人對道德問題作的判斷。

一般的看法認為良知有兩項因素︰

1. 是人對宇宙某些規則或行為原則要共守的認識(英文稱作synderesis)

2. 另一種是把普通法則應用到特殊情況下的能力(英文稱為conscientia)

我們今天所講的「良知」(conscience,或「良心」,或「是非之心」),以上兩者都包括在內。

基督教堅持良知是普世人類共有的功能,是上帝創造人的時候放進人內心的。有些人認為這就是「上帝的形像」所含素質之一。保羅認為人人都有一種道德的識別力,連外邦人也不例外,「這是顯出律法的功用刻在他們心裡,他們是非之心(即良知)同作見證,並且他們的思念互相較量,或以為是,或以為非」(羅二15)。人與禽獸不同,因為人具有這種是非之心,它包括人的思想、感情和意志,良知就是它們的導師和審判官。

良知具有回顧與前瞻的能力,它為人已做成的行為或感情作判斷,叫人產生罪咎(Guilt),並意識到悔改的需要。在人採取某一行動之前,它也為我們預作評估,要求我們在清潔的良知下,作出適當的行為。

舊約雖然沒有明文提到良知一詞,但整個律法和先知的教訓,均是指到人具有這種是非識別之心。新約就明明說到,良知是屬於人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是人內心對外界的一種判斷力及導引力。

良知的問題

人對良知問題提出兩方面的質詢︰

1. 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學派)及行為心理學家認為良知只是父母(父母的傳統教導)及社會規範(社會文化及意識形態)的內化結果。很多時候這是壓迫性的,過分強調會造成有害的罪咎感。對他們來說,良知只不過是社會及心理上的反射。

這種分析並不符合聖經對良知的解釋,是過分執著偏頗一面的良知起源問題。心理學家只是從一個方面指出良知多少受到成長環境和社會意識形態的影響,但聖經堅持良知的起源和構成主要是上帝的創造。基督教也指出良知已受到墮落的影響,人類的良知已無法準確地作出判斷,在通則下可能準確地判斷,但是在複雜的情況下,又不常知道什麼才是對的,或錯的。

2. 良知的增強和減弱不能成為逃避罪的藉口。在歷史上,我們看見過良知極其敏銳的時代,人訂立許多要求過分的規則,叫人守無所守、防不勝防。今天的情況卻剛剛相反,人不喜歡受約束,讓良知隨環境和慾望而定。

新約雖然告訴我們良心是可以被消滅或減弱的(提前四1-5;弗四19;多一15),但是基督徒有了耶穌基督改變的生命,就有責任去教育及培養良知(來五14,九914,十222;林後一12),包括讓自己的良心與外面的道德律一致(如守法)。我們固然不應消滅良心的感動,但也要認清楚,良心不是人道德生活惟一的準則或指引;我們常要以聖經啟示之上帝的性情,及聖經的教導,和聖靈的指引,來測試良心的引導。在這意義之下,良心才能本於上帝的恩,和對人的愛來運作。

最後,我們要說,今天「良知」或「良心」常常成了一個非常個人的藉口;人們常說,我的良心沒責備,因此我就無愧地這樣或那樣做。我們反對這種個人的良知觀,要指出良知不是個人的,是集體的,雖然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良知,但是我們以下已說明良知是上帝所賜,是創造工作之一,是一種宇宙原則或共識。英語的良知(或良心)是由兩個字合成的︰conscience,前者是指「共同」,後者可作「認識」。它提醒我們,「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作」(羅十二17)這個聖經教訓,意思是,良心的指引不是個人的,它必須與群體的利益相應、配合。沒有一個人可以說他個人的良知沒有責備而可以隨所意為。

沒有留言: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