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7日 星期四

基督徒的品格

 
  馬太福音五3~12記載著寶訓的第一段:八福。八福,如同聖靈果子的九種特性,刻劃出一個基督徒平衡、完整、成熟的品格;這些特性沒有一個是與生俱來的性格,而是藉著上帝的恩典產生的品格。透過這些品格,使世人看到基督徒是一個怎樣的人。

第一福:虛心(太五3)

  基督徒是一個「虛心」的人,這是什麼意義?又如何才能成為一個虛心的人呢?
1)錯誤的虛心觀
虛心不是軟弱又缺乏勇氣而縮在後面;也不是去模仿一個謙遜人的形象;更不是像僧侶般避世隱居,與世無爭。雖然這些自我克制、不出風頭、犧牲小我的態度,往往令人感動,卻不能因此而成為基督徒「虛心」的品格。

2)虛心的真諦
「虛心」一方面是指人不敢倚賴自己的聰明、才幹、身世、教育、財富等等可誇口的事,保羅在認識基督之後,即把這些可誇口的事當作糞土(腓三4~8)。摩西也是如此,當上帝呼召他的時候,他一再的推辭(出三1113;四11013),因為他深感自己不配肩負這麼神聖又艱鉅的工作;以賽亞也是一樣,在他看見異象之後也曾說:「我是嘴唇不潔的人」(賽六5)。真正認識自己一無所有和不配,這是「虛心」第一方面的意義。

「虛心」另一方面,則是完全順服上帝並倚靠祂的恩典和憐憫。路加福音十八章13節那個稅吏是個好例子。他低頭捶胸喊著:「上帝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在上帝面前承認自己靈裡貧乏,需要主的恩典和憐憫,這是虛心。可見,惟有虛心的人,才不會驕傲誇口,才會倚靠上帝順服上帝,才可讓聖靈充滿,在上帝的恩典和憐憫下,結出美善的基督徒品格。

3)虛心的途徑
一個人要成為一個虛心的人,他必須時刻仰望上帝──讀聖經,默想經上的話,進而明白上帝對他的期望和計劃,這樣的人慢慢會醒悟到自己所誇口的一切都如糞土,也會更倚靠主的憐憫。愈仰望上帝,便愈感到自己一無所有,也就愈「虛心」。

第二福:哀慟(太五4)

  基督徒不只是「虛心」的人,也是「哀慟」的人。首先我們來看「哀慟」的意義;接著來思想「哀慟」的途徑。

1)哀慟的意義
「虛心」是看到自己靈裡的貧乏,看到自己的罪惡;「哀慟」則是為罪憂傷痛悔。保羅深深體驗到「在我裡頭,就是我肉體之中,沒有良善」(羅七18),他也明白「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作,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倒去作」的痛苦與無力感(羅七19) ,因此他呼喊:「我真是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羅七24)
 基督徒不只會為自己的罪哀慟,也會為他人的罪哀慟。羅得在天火焚毀所多瑪、蛾摩拉,他卻獲救,因為他常為惡人的淫行憂傷(彼後二7),為他們不法的事,義心天天傷痛(彼後二8)
 發覺自己有罪,並且明白上帝對罪的憎惡,以及上帝要審判罪,以至為罪憂傷痛悔,這就是「哀慟」。

2)哀慟的途徑
   第一是面對上帝的聖潔和祂的話語,默想自 己應過的生活方式;第二則是面對自己,檢討自己的言行和動機;如此一來,必會為自己的罪和遠離聖潔的標準而哀慟,真正哀慟的人,才能真正轉向基督,罪得赦 免,重新有正直的靈。大衛就是如此,他與拔示巴犯罪之後,以憂傷痛悔的心寫下這樣的禱告詞:上帝啊!求你為我造清潔的心,使我裡面重新有正直的靈;不要丟 棄我,使我離開你的面;不要從我收回你的聖靈;求你使我仍得救恩之樂,賜我樂意的靈扶持我(詩五十一10~12)
 上帝不輕看罪人憂傷痛悔的心,他必得到罪獲赦免而有的平安與喜樂。

第三福:溫柔(太五5)
 
基督徒品格的第三特性是溫柔,我們一方面要思想溫柔的意義;另一方面則要思想達到溫柔的途徑。

1)溫柔的意義

a.溫柔不是柔弱

溫柔不是優柔寡斷,也不單是對人友善;即使不堅持己見,也不是這裡所講的溫柔。

b.溫柔是對自己有真正的認識

由「虛心」而「哀慟」而「溫柔」,提醒我們「溫柔」是隨著「虛心」與「哀慟」而來。換句話說,一個人必 須認識到自己是一個需要上帝開恩可憐的罪人,他才會「虛心」,人能虛心,才會為自己的罪而「哀慟」;懂得哀慟,才會有一顆溫柔的心。所以「溫柔」的人,必 定很深的體會到自己一無所誇;因此也不會對別人的批評有敏感的反應。我們可以在上帝面前誠實承認自己是罪人,但我們很難由別人來數算我們的不是。溫柔的 人,就是因對自己的本相有真正的認識,因此上帝說我是罪人,我承認;別人數算我的不是,只要是事實,我也謙卑承認。當拿單以比喻而指出大衛的罪,大衛雖貴 為君王,卻對拿單說:「我得罪耶和華了」(撒下十二13),大衛真是一個溫柔的人。

c.溫柔是在態度和行為上尊重別人

大衛的溫柔,不只表現在他對自己有真正的認識而肯謙卑在人前認錯;他的溫柔也表現在他對別人的尊重上。他雖然受膏,也知道自己會作王,但掃羅二次追殺他,而他有機會報復時,他卻尊重掃羅是耶和華的受膏者,攔阻隨從起來害掃羅(撒上廿四6~7;廿六9~11)。因尊重上帝的主權,以至情願接受掃羅的折磨和無理的對待,這是溫柔。亞伯拉罕尊重羅得,讓他有優先權選地(創十三8~11);摩西寧可和上帝的百姓同受苦害,也不願法老女兒之子的名號和埃及的財物,這是對上帝的尊重,正是溫柔的表現。

2)溫柔的途徑
 怎麼才能成為溫柔的人呢?第一,就是看見自己的敗壞和一無所有,以至願意聽一聽別人的意見,特別是聖 經上上帝的話和聖靈的教導;第二,我們要學習捨己,天天把「己」釘死在十字架上,這樣才不會自憐、自怨、自傲、自大,「自我」是一切煩惱的根源,是一個人 無法溫柔的障礙,因此我們必須學習捨己的功課。

第四福:飢渴慕義(太五6)
 「飢渴慕義」是基督徒品格的第四特性,究竟它指的是什麼?又如何達到的呢?
1)義的真諦

a.「義」指的是人與上帝之間正常的關係

罪使人和上帝隔離,而人和上帝的關係一旦破裂,便會犯更多的錯誤和罪惡,一個飢渴慕義的人便是明白罪所引致的嚴重後果,而渴想脫離罪惡的轄制,與上帝和好,恢復人與上帝之間那種暢通無止的正常關係。

b.「義」指的是討上帝喜悅的品格和行為

一個人在上帝話語的光照下,不只看見自己受罪惡捆綁,更可怕的是,看見自己有喜歡犯罪的墮落本性。一個飢渴慕義的人則渴望從貪愛犯罪的慾望中得著釋放,從外表行為上的罪和內心動機上的罪得到釋放,不僅如此,更渴望倚靠聖靈,而在言語行為中,結出聖靈的果子。

c.「義」指的是社會性的公義

一個與上帝和好又結聖靈果子的人,他一定也渴望社會中商業買賣誠實公平,司法審判秉公行義,政治不與黑金派系掛勾,官商不互相勾結而降低公共工程的品質,好使人們在公平、公理、公義的社會中生活。

2)義的途徑

如何才能有以上的「義」呢?這節經文告訴我們三個關鍵性的字:「飢」、「渴」、「慕」。飢餓、乾渴、切慕,說出了健康熱切的屬靈胃口。聖經說,有這樣胃口的人「必得飽足」(太五6;詩一○七9),也就是說,必結出以上義的果子來。

第五福:憐恤(太五7)
 基督徒也是一個憐恤人的人。我們先思考憐恤的意義;接著思考憐恤的途徑。

1) 憐恤的意義

  憐恤指的是我們看見一個人的痛苦、憂傷、煩惱,不只動了慈心,更希望要作一些事,幫助對方脫離困境。好撒瑪利亞人(路十33~35)便是憐恤的好例子。當這位撒瑪利亞人看見和自己不相往來的猶太人被強盜打得半死,他不只沒有幸災樂禍的心,反而對落在絕望中的仇敵(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沒有來往,約四9)動了慈心,並且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為他包紮傷口,並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到店裡去照應,這便是憐恤。

2)生發憐恤的途徑

a.思想自己蒙上帝憐恤的經歷

一個罪人罪得赦免,不是因為他付出了什麼代價,而是因著上帝的恩典與憐憫,體會這真理的人,必會憐恤別人。馬太福音十八章23~33以比喻來闡釋這項真理:上帝動了慈心,免了罪人還不起的債(一千萬銀子),因此罪得赦免的人應當憐恤他的同伴(同伴即使得罪他,也只不過欠他 十兩 銀子),像主憐恤他一樣。可見,上帝赦罪的恩典和上帝對罪人的憐憫,是我們憐恤人的基礎。

b.把罪和罪人分開來看,恨惡罪,卻憐恤罪人

基督為什麼肯憐恤罪人以致為罪人受死在十字架上,因為祂把罪和罪人分開來看,祂受死,表明祂恨惡罪,罪 必須受到公義的刑罰;但祂受死,也使那些凡相信祂的人不必死亡,表示祂愛罪人。我們要能憐恤罪人,也必須把罪和罪人分開來看,才能看出每一個生活在罪中的 人,都是憐恤的對象。

第六福:清心(太五8)

基督徒品格第六方面的特徵是「清心」,茲將清心的意義及達到清心的途徑說明如下:

1)清心的意義

a.清心就是單一的心

單一的心指的是專一而單純的心,詩篇八十六11為此下了一個很好的定義:「求使我專心敬畏。」專心就是單純、沒有虛偽。人的問題就是心不能專,一面渴望認識上帝、敬拜上帝、對上帝喜悅,可是卻同時渴慕其他的東西。清心是不會把心思意念分成二半的,一半愛上帝,一半愛世界;清心乃是專一的愛上帝。

b.清心就是潔淨的心

清心就是思想與動機,不摻雜任何不正當的、卑劣的惡念:虛偽、詐欺、狡計、謊言;因此清心指的正是一顆完全誠實、毫無玷污的心。

2)清心的途徑

a.聖靈的工作

只有聖靈在我們心內運行,一方面顯明我們隱藏的惡,使我們內心自責、認罪;另一方面則引導我們行在上帝的旨意上,我們才能有一顆清潔的心。

b.人的角色
       
清心是聖靈的工作,並不等於人只須袖手旁觀。雅各指出:「心懷二意的人哪!要清潔你們的心」(雅四8),這句話表示我們若盼望有一顆清潔的心,除了聖靈的工作外,人應盡他的角色。這角色就是:

a)思念上面的事(西三2)──凡是真實的、可敬的、公義的、清潔的、都要思念(腓四8)

b)不要思念地上的事(西三2) ──靠著聖靈不去思想種種的邪情私慾(西三589)。持之以恒,這顆心有一天必專一愛上帝又潔淨無瑕。

第七福:和睦(太五9)
    基督徒也是一個「使人和睦的人」,和睦的意義與途徑是我們討論的重點。

1)和睦的意義

和睦就是和好,包括人與上帝、人與人、人與己三種關係的和好;而每種關係的和好都得付上昂貴的代價。

a.人與上帝關係的和好

罪破壞了人與上帝之間的關係,上帝為了與人和好,祂付上昂貴的代價,就是祂獨生愛子為罪人代受刑罰,捨命流血;人若要與上帝和好,也必須付上代價,就是撕破面子,認罪悔改,歸向基督。

b.人與人關係的和好
       
要恢復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和好,付代價是必須的。我們一定得為自己造成對方的傷害懊悔、賠罪、請求原諒;若對方得罪我們,我們就要趁著只有他和你在一處的時候,指出他的錯來(太十八15),並忍耐等候對方的悔改,才在饒恕下恢復和好。

c.人與己關係的和好
       
罪人的本性是自我中心:自私自利,過度敏感,渴望保護自己和榮耀自己,堅持己見;以至常常自憐、自怨、自傲、自大;這是一種與自己過不去而自我傷害的表現,他必須為脫離自我中心而付代價,求聖靈幫他成為一個捨己的人。
   
2)和睦的途徑
     
如何才能達到使人和睦的目的呢?底下提出幾點建議:
     
a.對自己有正確的看法

由虛心而哀慟而溫柔而飢渴慕義而清心,必能認清自己本是一個敗壞的罪人,也不會再堅持自己的權利和益處,也不再渴望保護自己和榮耀自己,這樣,才有可能使人和睦。

b.對別人有正確的看法
       
他必須能按聖經的觀點去看別人,他不會定別人的罪,他只會體諒那愚蒙和失迷的人,進而憐恤他們,願意盡力去幫助他們,這樣,才能引人和睦。
   
c.勒住自己的舌頭
       
要維持和睦,必須不說閒言,也不轉述破壞性的話;對所聽到的閒言閒語,則按照聖經所記載的原則來思想。思想問題的成因,思想問題對教會的影響,思想問題解決的辦法,而不要只為個人利益得失去思想,那麼和平就會露出曙光。

第八福:為義受逼迫(太五10~12)

基督徒飢渴慕義,然後成為憐恤人的人,成為清心的人,成為使人和睦的人,難免因此而受逼迫。首先我們來看為義受逼迫的意義,其次來看為義受逼迫的原因。

1)為義受逼迫的意義這段經文最重要的一點,便是「為義」這二個字。這二個字告訴我們,有福的人不是因盲目熱中而受逼迫的人,也不是因政治理由而受逼迫的人,乃是「為義」受逼迫的人。正如太五6所述,「義」指的是人與上帝之間正常的關係,是討上帝喜悅的品格和行為,是社會性的公義,為這樣的「義」而受逼迫的人有福了。

2)為義受逼迫的原因

義人受逼迫是因為他的義行如同光,光常揭露黑暗,因此黑暗恨惡光。文士和法利賽人為什麼恨惡主耶穌,因為主耶穌的義勝過文士法利賽人的義(太五20),令他們感到自己的義一無可取,良心受到指摘,面子受到傷害。但以理為什麼被同事用計丟在獅子坑,因為他是一個義人,他「忠心辦事,毫無錯誤過失」(但六4)令同事感到難堪,於是他們同謀,為要除掉他。保羅提醒我們,「凡立志在基督耶穌裡敬虔度日的,也要受逼迫」(提後三12),因為敬虔度日的義人,他的義行如同一面鏡子,反映出世俗人的錯誤,令他們受到傷害。

小結
    綜合以上對八福的討論,我們看到前四福顯明基督徒是一個追求靈命成長的人。我們先要「虛心」,承認自己靈性上的貧乏;之後,才能為我們的罪「哀慟」,在為罪憂傷痛悔下,對人的態度改變,懂得「溫柔」待人,在溫柔待人,愈感自己本性的敗壞,以至生出「飢渴慕義」的心。

   從後四福,我們則看到基督徒追求靈命成長的目的在於成為一個「憐恤人的人」,成為「清心的人」,成為「使人和睦的人」,甚至為此受逼迫亦甘心忍受。八福描繪出基督徒平衡、完整的品格,也把基督徒是個什麼樣的人,呈現在世人面前,這是耶穌倫理教訓的第一個重點。

沒有留言: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