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7日 星期四

智慧書中之倫理教訓


1.生活性智慧書的倫理教訓

(1)箴言

箴言書的內容是具體、實際的生活倫理,包括個人倫理、家庭倫理、以及社會倫理。

a.個人倫理
    
箴言書中的個人倫理首重言語,其次是敬虔、知足、節制、律己與誠實。茲分別說明如下:

(a)言語
         
箴言指出:義人的口是生命的泉源 (箴十11)、智慧人的舌頭是醫人的良藥(箴十二18)。在箴言書中,勸戒我們不可:多言多語(19);往來傳舌(十一13);說話浮躁(十二18)、暴戾(十五1)、乖謬(十五4)、愚昧(十八6);勸告我們說話要有智慧(十二18;十四3);要合其時(十五23);回答要柔和(十五1),並要我們謹守口舌(二十一23)。一個人若能如此,必保守自己脫離生活中諸多的困擾。

(b)敬虔知足

「敬虔」指的是從心底尊重上帝、敬畏上帝。箴言書指出:敬畏耶和華的「遠離邪惡」(7,十六6);敬畏耶和華的「心存謙卑」(廿二4);又說敬畏耶和華的得著「善報」(十三13)和「生命」(十九23),這是因為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即生活倫理的根基)(10)。「知足」指的是不為財物所惑的感恩心態。箴言三十章7~9節的禱告正是最好的註解:「使我也不貧窮,也不富足,賜給我需用的飲食,恐怕我飽足不認你,說,耶和華是誰呢?又恐怕我貧窮就倫竊,以致褻瀆我上帝的名。」

(c)節制律己
      
箴言廿五28節說:「人若不制伏自己的心,好像毀壞的城 邑,沒有牆垣。」我們知道毀壞而沒有牆垣的城邑,無法防止敵人隨時的攻擊;同樣,一個人的心思意念,如果沒有上帝的真理作為準則,時時加以約束和引導,則 他將無法節制他個性上、情緒上、慾望上的種種弱點,以至他容易傷害別人、損害自己、得罪上帝。在歷史上,掃羅在「等候」時缺少節制,以致王位不能長久(撒上十三8~9);基哈西在「財物」面前缺乏節制,以致長大痲瘋(王下五20~27);摩西在「委屈」時難以自制地舉杖擊打磐石二下,被罰不能進迦南(民廿2~12);烏西雅在「得意」時硬要進入聖殿燒香,僭越祭司職份,而在痲瘋病下鬱鬱以終(代下廿六16)。箴言十六32說:「治服己心的,強如取城。」指的是一個人若能倚靠真理和聖靈約束自己的情緒、個性和慾望,其價值遠遠超過軍人攻取城池。大衛的見證證實這項真理。他兩次有機會殺掉掃羅,提早作王,但他能夠節制,忍耐等候上帝預定的時候,因此他成了合上帝心意的君王(撤上廿四1~7)

(d)誠實
        
箴言書指出,誠實包括一個人在「心態」上不存有占人便宜的意念,反而對人心存仁慈良善(箴三3,十四22,十六6;廿28);在「言語」上遠離虛假和謊言( 8,十一13;十二22),「行為」上不貪心、訛詐(廿八20)。這樣的人,心口一致,出自這種人的教導(廿七9),可使品德長進。

b.家庭倫理
     
箴言書中的家庭倫理包括聖潔的婚姻和孝敬的家庭。
    
(a)聖潔的婚姻

箴言書勸導作丈夫的要喜悅髮妻(15~23),並且警告作丈夫的要遠避鄰舍之妻(27~35),更要遠避淫婦(1~6,六20~35,七24~27)。箴言勸導作妻子的,不要成為美貌但無知識的婦女(十一22),不要淪為爭吵使氣(廿一19,廿五24)、貽羞(十二4)、愚妄的婦人(十四1);積極方面,則要學習作個才德(十二4)、智慧的婦人(十四1)。如此夫妻必能維持聖潔、相愛的關係。

(b)孝敬的家庭
       
作兒女的對待父母,消極方面,不可貽羞致辱父母(十九26)、不可咒罵父母(廿20)、不可偷竊父母 (廿八24)、不可戲笑父親、藐視母親 (17);積極方面,要孝敬父母 (3)、聽從父親的教訓 (十三1)和管教 (8;二1)。為了使兒女達到以上的見證,作父母的要以愛心對孩子的過錯作適當的管教(12),必要時用杖鞭打(十三24),使兒女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也不偏離(廿二6)

c.社會倫理

箴言強調社會公義,並且要彼此相愛。
     
(a)公義
      
箴言所強調的社會公義首在君王。作君王的不可使用惡人(廿五5),因為惡人掌權,民就歎息(廿九2);作君王的要使用義人,即品格正直的人,這樣不僅百姓喜樂,國位也必靠公義堅立(廿九24)。其次是司法官必須公平而不索賄,誠實查明窮人的案(廿九714)。如此,必可使邦國被高舉(十四34)

(b)相愛

社會不只要有公義,更應彼此相愛。在消極方面,箴言書勸戒我們不可藐視鄰舍(十一12;十四21);不可陷害鄰舍(廿四28~29;廿五18);不可欺凌鄰舍(廿六18~19);積極方面,對有需要的人要及時伸出援手(27~28),對貧窮的人,則應慷慨幫助(十九17)

d.小結
     
箴言書中所論的個人道德、家庭道德及社會道德,都築根於「敬畏耶和華。」因為「敬畏耶和華的」,消極方面,必遠離惡事;積極方面,必謹守遵行上帝所吩咐的一切話。如此一來,必能有個人道德、家庭道德及社會道德的見證。

(2)詩篇
   
詩篇中將上帝的道德屬性清楚地記載下來。這些屬性包括:

a.慈愛
      
描述上帝慈愛的希伯來字是hesed,此字遍佈整卷詩篇中,共出現120次。這個字含義非常豐富,可解作仁慈、忠心、信實、堅定的愛,幾乎可用來描述出埃及記及申命記中那位與以色列人立約的耶和華祂那守約的本性。

b.聖潔
     
詩篇九十九篇強調「耶和華我們的上帝本為聖」(九十九359),是以色列的「聖者」(七十一22;七十八14)。在這位聖潔的上帝面前閉口不認罪,必終日唉哼、骨頭枯乾 (詩卅二3);若認自己的罪,祂必塗抹一切的罪孽,並為痛悔的人造清潔的心,使他裡面重新有正直的靈(詩五十一9~10)

c.公義
     
上帝是公義的審判者(11),察驗人的心腸肺腑(9),按公正審判萬民(六十七4,九十八9)。祂眷顧那些弱勢團體:孤兒(18)、寡婦(六十八5)、貧窮的及被欺壓的人(9;十四6;一一三7)

正如先知書倫理中論到以色人道德上種種的罪,都可包括在公義蕩然、愛心變質、聖潔玷污之中,因此,詩篇揭示上帝慈愛、聖潔、公義的本性,我們能在敬拜中,體會並活出慈愛、聖潔與公義,正是詩篇倫理的精髓所在。
 
2.思考性智慧書的倫理教訓
    
(1)約伯記

「義人受苦、惡人享福」一直是人心道德爭戰的主題,不少人曾因心懷不平而跌倒,甚至失了寶貴的信仰。約伯記幫助我們以健康的心態來看這個問題,並守住信仰。分二點加以說明。

a.受苦的原因
     
受苦可能是因犯罪而受刑罰;但也可能上帝藉著受苦使人成為聖潔,如冶煉金銀(詩六十六10;賽四十八10;彼前一6~7);如農夫修枝剪葉(約十五1~8);又如父親管教兒女(來十二5~11);也有可能是上帝施慈愛,使人的信仰由風聞進步到眼見 (伯四十二5) 。約伯記提醒我們切忌由罪罰觀一口咬定受苦一定是上帝對罪的懲罰。

b.受苦的學習

要得勝「義人受苦,惡人享福」這問題所帶來的道德困擾,除了對受苦的原因有健全的看法之外,約伯記更提醒我們,要學習下列功課。

(a)上帝是全知的上帝
       
上帝是「全知的上帝」指的是:上帝無所不知,明察秋毫,絕不會作錯事。但當人目擊 「義人受苦,惡人享福」,心裡總難免懷疑上帝到底是不是罰錯了人?至於無辜的受苦者,在經過一段時日的痛苦,又反省不出自己在何事上犯了大罪,心裡慢慢也 會問上帝:「上帝啊!為什麼是我?有沒有弄錯?」受苦中的約伯,一直渴望來到上帝的面前,申明自己的無辜(伯十3~7;十三18~22;十七3;十九25~26;廿三8~9), 正反映懷疑上帝是否全知的心理。約伯記告訴我們:上帝是全知的上帝,祂沒有作錯事。是祂知道約伯「完全正直,敬畏上帝,遠離惡事」,祂知道約伯敬畏上帝絕 不像撒但所控告的──是為了換取物質的祝福。祂更知道約伯經得起考驗,祂完全知道約伯受苦有多深,因此在約伯與朋友們辭窮的時候,也就是約伯最需要上帝的 時候,上帝就出面了(卅八1)。其實上帝一直注視著受苦的約伯,一直與他同在,只是人滔滔雄辯,未能察覺上帝就在身邊。上帝知道祂允許約伯受苦的目的,在於使約伯的信仰由風聞進步到眼見。上帝沒有作錯,因為祂是全知的上帝。

(b)上帝是全能的上帝
       
上帝是「全能的上帝」指只要不違背祂的本性,祂凡事都能。受苦的人若懷疑「上帝」是否全知,緊接著就必懷疑「上帝」是否全能。上帝若是全能的,為什麼惡人行惡,上帝卻沒有刑罰?上帝若是全能的,看著義人受苦,為什麼不扶他一把?為他平反?約伯記告訴我們,上帝全知也全能(伯卅八、卅九章)。祂沒有馬上刑罰罪惡,並不是祂沒有能力,而是祂忍耐寬容,目的要罪人及時悔改。祂沒有立刻扶義人一把,也不是因為祂沒有能力,而是祂在考驗義人(詳見下文:上帝是公義的上帝)。從約伯記我們看到,上帝有能力限制撒但對約伯攻擊的範圍和程度,祂有能力主導約伯受苦整個的局勢與發展,祂有能力賞善(伯四十二章) 罰惡(伯四十15~四十一34)
    
(c)上帝是公義的上帝
        
「無辜受苦的人」以及見「義人受苦,惡人享福」的人,心中之所以會在痛苦中漸漸懷疑上帝的全知與全能,基本原因在於他們懷疑上帝是否公義。而他們之所以懷疑上帝是否公義,乃因他們對公義的表達方式和時間與上帝的觀點有相當的落差。茲以約伯為例,說明如下:在約伯記四十8~14, 約伯認為上帝果真公義,則祂應該是:一看見惡人,就應立即加以懲罰;一看見義人,就應立即獎賞。相當多的人對公義的表達方式就和約伯的觀念一樣。上帝的公 義觀固然是賞善罰惡,但在表達的方式和時間上卻不是如此。上帝看見惡人,祂知道這是惡人,祂能夠刑罰惡人,但祂不是立即刑罰。上帝往往容忍惡人一段不算短 的時間,目的是忍耐寬容,希望他能及時悔改。如果惡人一再錯失時機,上帝此時必出面加以審判。上帝如此彰顯祂的公義,不只可以證明這人實在是惡人,也在審 判時,叫惡人啞口無言。上帝如此智慧的表達祂的公義,不只是在刑罰惡人的事上如此,在獎賞義人的事上也如此。祂看見義人行義,卻不立即獎賞,因為祂要考驗 這義人,是不是在考驗時仍然行義,考驗通過了,祂才獎賞,使凡看見獎賞的莫不心悅誠服。人若能體會上帝彰顯祂公義的苦心,不只能認同上帝公義彰顯的方式, 也必在受苦中,不至懷疑上帝的全知、全能、與公義而導至信仰後退,道德失去見證,反倒存心忍耐,使上帝在祂身上的旨意得以成全。

(2)傳道書
   
本書作者描寫二種探索人生意義與價值的途徑。一是理性的探索,不只探索不出人生的目的何在,更在探索過程中愆出種種道德上的問題。另一種是靈性的探索,敬畏上帝,遠離惡事,並且生命豐盛。茲分述如下:
    
a.理性的探索
       
(a)藉著個人主觀的經歷來探索
       
這方式的探索包括:第一,追求知識學問。卻發現知識不能解決社會問題的癥結:彎曲的人心(傳一12~18);也不能解決死亡的問題(12~17)。第二,藉著追求物質生活,卻發現聲色不能填補心靈的空虛(1~3)。第三,藉著追求藝術賞玩,卻發現亭台、樓閣、琴藝、字畫、古玩固可令人流連於一時,賞玩過後,心靈虛空依舊。第四,藉著追求財富,卻發現生命無定(18~19)、為財失眠(2)

(b)藉著個人客觀的觀察來探索
 
首先,觀察到萬物都有定時:作者在第三章提出十四項包括自然現象、社會情況、生活經驗,作正反面的對比,而慨嘆人生的短暫與事物的命定,人即使使上全力,也無濟於事。

第二,觀察到財富和權勢造成一個彼此競爭、敵對、憂勞、孤寂的社會(4)

第三,觀察一般的宗教活動,多的是出於功利主義或避世心理(1~7)

第四,看到社會上那些追求福、祿、壽的人,往往身後由於兒女爭奪家產,以至難以入土為安(8~9,六2~3)

第五,觀察到有人在面對死亡時,固然從糊塗轉清醒、從荒逸轉嚴肅、從驕縱變謙卑;但面對「死後往那裡去」這個問題,仍然茫然無解。

第六,看到世上有人革命,企圖推翻腐敗政權,然而,滿懷改革赤誠的人往往冤死,而惡人卻仍繼續掌權。

根據以上的體驗與觀察,作者感嘆指出:人生如日出日落,又如風南颳北轉,也像水由空而降,再由地面蒸發回到天空(4~7),沒有方向、沒有目的、沒有意義。一下子過去,沒有人紀念,沒有價值(8~11)

b.靈性的探索
     
理性探索下的人生,既然找不到意義、方向、目的與價值,人難免縱情慾樂或悲觀消極, 以至生出許許多多罪惡的問題。理性之所以探索不出人生的意義,那是因為理性只能明白與解釋邏輯上的問題,生命不單是邏輯上的問題,更包括心靈、信仰、價值 觀等等的因素,豈是因罪而歪曲的理性所能明白!生命的意義、方向、目的、與價值,該由靈性的角度來探索。

傳道書的結論指出:「這些事都已聽見了,總意就是敬畏上帝,謹守祂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十二13)。人惟有盡他作人的本分,也就是「敬畏上帝,謹守祂的誡命」,他必在生活中,經歷上帝的恩典,進而領悟人生的意義、方向、目的與價值;這是靈性的探索。惟有如此,才不致在人生旅程中因困惑而迷失自己,鑄成大錯。
 
3.智慧書倫理結論
  
根據以上的討論,智慧書的倫理中心在於「敬畏上帝」。敬畏上帝,積極方面的表現是「謹守祂的誡命」(傳十二13),消極方面,則是「遠離惡事」(伯一1);可見人敬畏上帝,必過箴言、詩篇所強調的倫理生活。此外,敬畏上帝,也必在日常倫理生活中經歷、體驗人生的意義、方向、目的與價值,也體驗到上帝的全知、全能與公義,在一生中,時刻靠主堅固。這是智慧,也是倫理。

沒有留言: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