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的研究是與實踐相結合的。對不同牧養模式的探討,也是為了可以將這些理論實際地應用在教會的事工中。
如
果教會要應用先知的模式,就要從教導著手。牧者首要工作是教導會眾明白這個模式背後的原則和意義。講道、小組分享和查經就成為應用先知模式的基礎;目的是
讓會眾明白基督徒的責任不僅在於教會之內,也同樣在於教會之外的社會中。當這樣的理念在會眾中被豎立的時候,具體的行動就容易被接納和執行了。
在
具體行動中,牧者可以透過一些活動,讓會眾真正感受到社會的需要,例如帶領會眾探訪老人院、孤兒院、殘疾人士療養院等。這可讓會友更深了解社會和周圍人的
需要,以及自己的責任。除此之外,也可以籌劃特別主日(例如關心無家可歸者日),利用主日聚會的時間讓會眾積極參與社會關懷的活動,與更多的人分享上帝的
愛。
另外,也可成為社會工作的義工,參與短期的社會關懷活動,並將自己的專長(如醫療、電工、輔導等)和時間貢獻給社會。將這個觀念灌輸給年青的會友尤其重要。
如果教會經濟許可的話,教會甚至可以考慮承辦或支持療養院、輔導中心等社會機構。最後,可定期安排那些參與社會關懷活動的會友公開與教會其他會友分享。
再者,要平衡地實踐和應用這模式。基督徒走進社會中實踐聖經的教導,是以聖經的教導為基礎。脫離了福音,社會關懷只是停留在外在的層面,並不能解決人心深處的問題。在路加福音中,耶穌就教導:好撒瑪利亞人愛鄰舍的行為是和馬利亞聆聽主話相呼應的,不能顧此失彼。
因文化傳統的影響,華人教會比較容易陷入「個人自掃門前雪」的景況當中。就算一些教會有這個願望,也往往發現困難重重。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語言及文化的隔閡。但這並不等於我們就可以將自己圈在教會的圍牆之內。
在華人社會當中,仍然有許多的家庭存有家庭暴力、賭博問題等。作為基督的教會,我們不能只將這些問題推給有關的政府機構,而忽略教會可能要承擔的角色。
當教會邁入廿一世紀之刻,一些信徒對教會參於社會工作還是抱持著負面的態度,並認為教會應遠離世俗,專心追求屬靈事務。此等心理,相信我們都能理解,但若過份偏執一端,只注重進入奧秘,而忽略了出來行道,難免落入一種法利賽人的陷阱,就是忘記了我們的主也是安息日的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