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日 星期四
當事人中心治療法
當事人中心治療法奠基於人文心理學(Humanistic Psychology),創始人羅傑斯(Carl Rogers)認為人的本質是好的,人有許多潛質(human potential)和內在能力(inner power),若在良好的環境下讓他的潛質和內在能力自由發展,將會是健康而具建設性的(註一)。基於此信念,羅傑斯假定人有不需治療者直接干預就能了解 及解決自己困擾的極大潛能。治療者的角色是協助受輔導者,讓他們的內在能力與潛質得以發展,他們就能朝向自我引導的方向成長。他認為,如果輔導員能提供一 種孕育促進的氣氛,當中包括著相容、接納,與同理心,並且讓受輔導者感受到這些條件,則療效自然會產生。因此,羅傑斯強調輔導者的態度,個人特質,輔導員 和受輔導者的關係是輔導過程中最基本的決定因素。他所採用的「非指導性輔導」(Non-Directive Counseling)強調輔導員要創造一個自由與不具指導色彩的治療氣氛。
人性觀
羅傑斯對人有極大的信心,強調每個人的價值和個人的尊嚴,他認為:
人是積極的,理性的,能夠自立,對自己負責,有正面的人生取向,因而可以達到獨立自主,生活進步而邁向自我實現,並能掌握自己的命運。
人有內在的能力,能推動自己成長,成熟和自我實現。
人是建設性和社會性的,值得信任,也可以合作。
人能夠了解和改變自己,並有調配自己和輔導自己的能力。
治療原理
羅傑斯肯定了人本身是具有能力去有效地解決個人的問題,走向自我實現(Self- Actualization),因此,在輔導的過程中,輔導員要表現出真實、關懷,以及不帶批判色彩的瞭解,用無條件價值(unconditional worth)的關係。輔導員應具備以下三種特質去建立一種治療關係(Therapeutic Relationship),促進成長的氣氛:
1. 一致:包括真誠或真實(Congruence)。
2. 無條件地正面關懷:包括接納與尊重(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
3. 準確的同理心及了解(Empathy):即一種能深入他人主觀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
當這種治療關係存在時,受輔導者會發現自己有內在的能力,運用這關係來改變自己和成長。羅傑斯強調在輔導過程中,倘若以下六個條件都出現就足以產生建設性的性格改變:
1. 輔導員與受導者有心理上的接觸和溝通。
2. 受輔導者感到無助,焦慮和混亂,而希望有所改善。
3. 輔導員在輔導關係中是一位表裡一致和真誠的人。
4. 輔導員對受輔導者提供無條件的接納和尊重。
5. 輔導員對受輔導者產生同感,了解受輔導者的感受,正如自己是受輔導者。
6. 受輔導者能體會到輔導員對自己無條件接納,尊重和同感。
羅傑斯解釋這是一個「如果... 於是...」的過程。即「如果輔導員為受輔導者提供以上的條件,受輔導者於是就會變得有能力發揮自己的潛質和邁向自我實現。」他認為,若輔導員表示真誠, 受輔導者亦會表現「真我」,覺察和承認自己的經驗和感受,輔導員便能夠進一步去處理問題。若輔導員對受輔導者表示無條件的關懷,尊重和接納,包括他隱藏的 和不合宜的部分,那麼受輔導者會開始接納自己,並相信自己是個有價值和能夠發展的人。當輔導員表示共鳴同感,了解和反映受輔導者的內心感受,受輔導者亦會 更了解自己的思想,感受和行為,他更能控制自己,他不但能夠解決目前的問題,更能應付新的問題和挑戰,加以適應,成為一個達致完全功能的人(fully functioning person)。
輔導目標
輔導的目標主要是要與受輔導者建立一個適當的關係,來協助對方成為一個達致完全功能的人。具體來說,他有下列各種的改變:
1. 對自己有較實際的看法。
2. 較具自信,和較有能力自主。
3. 能夠對自己和本身的感受有較大的接納。
4. 對自己有較積極的看法和評價。
5. 較少對自己的經驗作出壓抑。
6. 行為上表現得較成熟,較社會化,適應力亦較強。
7. 壓力對他的影響程度降低,同時,他亦較容易克服壓力和挫敗。
8. 性格上顯得較為健康,人亦變得較具統合性的功能。
9. 對他人有較大的接納。
總括來說,羅傑斯認為當一個人逐步走向自我實現時,他會開放自己,信任自己,懂得按自己的內在標準來評估事物,同時,他認識到人生其實是一個過程,而我們應注意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成長。
從基督教的角度作評估
羅傑斯的當事人中心治療法對早期的教牧輔導學影響很大,許多教牧輔導訓練課程,都會將他的理論編入。羅氏的假設是建基於自由神學與人文主義思想,因此其理論與聖經啟示有許多不同的部份,不能完全接受。
克蘭伯爾(Clinebell) 在《教會協談的基本類型》一書中指出「受輔導者心中治療法」只能作為一個建立治療關係的準則,它沒有指導我們如何藉此關係,來徹底幫助有困擾的人。羅氏只 提供給我們一個輔導基礎,但在輔導的方法上,卻並非一個完全的結構。立足於基督教信仰,運用此方法時,要小心過濾吸收。
我們認為牧養輔導可應用羅傑斯的輔導關係的建立。牧者提供真誠,無條件和積極的關懷,尊重和接納,以及同理心,這都是輔導的基礎,也能使輔導過程和果效事半功倍。
羅傑斯倡導的「非指導性輔導」(Non-Directive Counseling),也值得牧者學效。透過這方法的學習,牧者可避免直接向受導者發出權威式的指導,而細心留意受輔導者所表達的,聆聽他所說的,且注 意他情感的反應,能夠設身處地的了解他的情況,藉著反映,澄清受導者之思想與情緒,使他自己找出問題,受導者會感受到被尊重和溫暖的感覺。這種與輔導者所 建立的良好關係,是輔導過程中良好的開始,但不能停留於此。牧者仍要以聖經的真理和權威,指導受輔導者。傳統上的教牧輔導都是採用直接指導法,牧者透過個 人教導式的勸勉與警戒,為會友提供各種資料與答案。這種方法,卻沒有真正深入會友的心境。因此,我們要在直接指導與非指導性輔導之間選取折的交流式輔導。
克蘭伯爾有較中肯的看法:當事人中心治療法, 曾在現代牧會協談上影響深遠,輔導者於協談時,已避免過份直接地向受導者發出指示。這種輔導法提醒我們留意受導者在語言方面表達的一切,聆聽他們所說的, 也注意他們的反應。牧者在輔導時,除了採用以權威為中心的傳統方法外,也可以間中採用羅傑斯的方法。以羅氏的哲學和方法為基礎,可以增進輔導者的協談技 術;但是,我們不應停留在這個地方。牧師在進行輔導時,必須把注意力集中在個人身上,但這不是說我們一定要以受導者為中心,完全容讓他們自導。
羅傑斯的理論建基於人文主義,與自由派神學的立場吻合,他否定聖經的權威,不提人的原罪,著重人的潛能,並強調人有解決個人問題的能力,有高度心理獨立自主權。因此,很少福音派的基督徒會贊成這種立場。亞當斯(Adams)認為:「保守派的信徒(一切相信聖經為上帝的話的信徒),應該拒絕接受羅氏的輔導學,因為他的學說以人為開始,又以人為終點,人本身可以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
羅傑斯的「無條件的肯定」(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是將焦點放在人性的光明面。這是人文主義心理學家所強調人的潛能(human potential),並要邁向「實踐自我」(self-actualization)。香港一位輔導員蔡元雲醫生並不認為實踐自我是輔導的最高目標。他 認為人靠著上帝所賜的能力,不單可以重建那因犯罪而失落的上帝的形象,更可以不斷成長,更像基督。使徒保羅也說,他的目標是「活著就是基督」。他也認為輔 導的目標是叫人「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弗4:13)。
「實踐基督」(Christ-actualization)不是靠人的力量可以達成的輔導理想,一定要加上上帝的靈親自工作,所以一個信奉基督的輔導者,是與上帝的靈一同工作的。
基於以上的評估,我們可以學習「當事人中心治療法」的治療關係及關係的建立(稍後我們會把這技巧列入輔導的歷程中)。但是在運用這方法時,仍要小心,以真理去過濾吸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