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56:出生於奧地利帝國摩拉維亞的弗萊貝格(今捷克普日博爾),猶太人家庭。
- 1860:隨家人遷居維也納,成長並接受教育。
- 1873:進入維也納大學學醫。
- 1881:獲得醫學博士學位,開始從事神經學研究。
- 1885–1886:赴巴黎隨 夏爾科(Jean-Martin Charcot) 學習癔症與催眠。
- 1886:返回維也納,開設私人診所,專攻神經疾病;同年與瑪爾塔·貝奈斯結婚(育有六子女)。
- 1895:與布魯爾(Josef Breuer)出版《癔症研究》,提出「談話療法」。
- 1900:出版《夢的解析》,奠定精神分析理論基礎。
- 1902:成立「心理學星期三學會」,日後發展為「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
- 1905:提出性心理發展階段理論(《性學三論》)。
- 1909:赴美國講學,精神分析開始在國際間傳播。
- 1910–1914:與榮格、阿德勒等弟子合作與分裂,精神分析學派多元化。
- 1923:出版《自我與本我》,提出人格三分結構(本我、自我、超我)。
- 1930:獲法蘭克福大學頒發歌德獎,以表彰對心理學與文化的影響。
- 1938:納粹德國吞併奧地利,佛洛伊德因猶太人身份被迫流亡倫敦。
- 1939:9月23日於倫敦逝世,享年83歲。
📌 總結
佛洛伊德的一生跨越了十九、二十世紀,他以「潛意識」、「夢的解析」與「精神分析」改變了人類對心靈的理解。雖然他的許多理論在當代心理學上有爭議,但他對文學、藝術、哲學甚至神學的影響卻是持久而深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