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年生活
- 出生:1900 年 3 月 23 日,德國法蘭克福一個虔誠的猶太家庭。
- 家族背景:父親是猶太酒商,母親同樣出身宗教家庭。佛洛姆年輕時受猶太教義與塔木德傳統影響,但逐漸對宗教律法化形式產生批判。
- 學業:最初在法蘭克福大學、海德堡大學學習法律,後轉向社會學與心理學。1922 年獲得博士學位(海德堡),師從阿爾弗雷德·韋伯。
二、心理學與社會學發展
- 精神分析訓練:1920 年代受弗洛伊德學派影響,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院受訓。
- 馬克思與弗洛伊德結合:他嘗試將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與馬克思的社會批判整合,成為「法蘭克福學派」重要成員之一。
- 法蘭克福學派:1930 年代參與「社會研究所」,與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阿多諾(Theodor Adorno)等人共事。
三、流亡與美國生涯
- 流亡:1933 年希特勒上台後,因猶太身份與左派立場,佛洛姆離開德國。
- 美國時期:先後在哥倫比亞大學、密西根州立大學、紐約等地任教,後來定居墨西哥,並在墨西哥國立大學任心理學教授。
- 跨學科研究:結合心理學、社會學、哲學與神學,成為 20 世紀「人本主義心理學」的重要代表之一。
四、主要思想
- 自由與逃避:《逃避自由》(1941)指出,現代人雖獲自由,卻因孤獨與焦慮而逃入專制、從眾或破壞。
- 愛的藝術:《愛的藝術》(1956)認為愛不是感覺,而是一種需要學習與操練的能力。
- 人本主義精神分析:強調人的健康人格應以「生產性取向」為核心,能自由地愛與創造。
- 對資本主義批判:他指出「市場型人格」淪為商品化,導致人際關係功利化。
五、代表著作
- 《逃避自由》(Escape from Freedom, 1941)
- 《人為自己》(Man for Himself, 1947)
- 《愛的藝術》(The Art of Loving, 1956)
- 《健全的社會》(The Sane Society, 1955)
- 《擁有還是存在?》(To Have or to Be?, 1976)
六、晚年與去世
- 晚年移居瑞士盧加諾,持續寫作。
- 1980 年 3 月 18 日逝世於瑞士穆拉爾托(Muralto),享年 79 歲。
七、影響
- 心理學:被視為 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與馬斯洛、羅傑斯並列)。
- 神學與牧養:他的「愛」與「自由」的思考,影響到許多神學家與教牧輔導的反思。
- 社會批判:對現代資本主義、消費社會、工具理性提出深刻批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