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
佛洛伊德(Freud) |
榮格(Jung) |
聖經 |
人性觀 |
人的核心是本能,特別是性慾與死亡驅力;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組成。 |
人有「個人潛意識」與「集體潛意識」,其中有原型(母親、英雄、陰影等)。人生目標是「自性化」──整合人格。 |
人是照着上帝的形象受造(創1:27),具有尊嚴、理性與道德責任,但因罪敗壞(羅3:23)。 |
宗教觀 |
宗教是「幻覺」,源於人對父親形象的投射與心理安慰。 |
宗教象徵反映「集體潛意識」中的原型;神話/基督是「自性」的象徵,而非超越真理。 |
信仰是對上帝真實啟示的回應(來1:1–2);上帝是創造主,不是人心投射(出3:14)。 |
基督觀 |
耶穌只是人類欲望與道德衝突的心理表現。 |
耶穌是「完整人格」與「自性」的象徵,而非獨一救主。 |
耶穌是上帝的兒子,道成肉身,釘十字架並復活,是唯一救主(腓2:6–11;約14:6)。 |
救贖觀 |
精神分析透過「談話療法」釋放壓抑的潛意識,達致心理健康。 |
救贖是「自性化」過程──整合內在矛盾,達到心靈完整。 |
救贖唯有藉基督十字架與復活,赦罪、使人重生、恢復與上帝和好(林後5:17;約8:36)。 |
限制與偏差 |
把人性簡化為欲望,把宗教視為幻覺。 |
把宗教符號化,把基督象徵化,模糊造物主與受造物。 |
強調罪與救恩的歷史性與真實性,指向超越的上帝。 |
✝️ 總結
- 佛洛伊德:過度強調性慾與本能 → 宗教 = 幻覺。
- 榮格:強調心靈整合與象徵 → 宗教 = 心理原型。
- 聖經:強調人是上帝形像 → 宗教 = 上帝的啟示,救恩 = 基督十字架。
換句話說:
- 佛洛伊德 去神化(無神論),
- 榮格 內在化(心理化上帝),
- 聖經則宣告 超越且真實的上帝親自臨在與救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