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份 |
事件 |
備註 |
1875 |
出生於瑞士基斯威爾 (Kesswil) |
父親是改革宗牧師,童年充滿夢與幻想 |
1895 |
入讀巴塞爾大學醫學院 |
專攻精神病學 |
1900 |
任職於蘇黎世布爾克赫茲利精神病院 |
師從布洛伊勒 (Eugen Bleuler) |
1907 |
初次與佛洛伊德會面 |
一談 13 小時,成為精神分析學核心人物之一 |
1909 |
與佛洛伊德一同赴美演講 |
被美國學界視為精神分析代表 |
1912–1913 |
與佛洛伊德決裂 |
因拒絕「性」作為心理學唯一核心,提出「集體無意識」觀點 |
1913–1917 |
中年心理危機,進入深度自我探索 |
出現大量幻象與夢境,開始撰寫《紅書》 |
1920s |
發展「分析心理學」體系 |
提出人格面具 (Persona)、陰影 (Shadow)、阿尼瑪/阿尼姆斯 (Anima/Animus)、自性 (Self) 等概念 |
1930s |
深入研究宗教、神話、煉金術 |
把心理學與宗教符號連結 |
1944 |
發表《心理學與宗教》 |
系統化闡述宗教在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
1950s |
國際聲望高峰 |
與佛洛伊德、阿德勒並列為「心理學三巨頭」 |
1961 |
於瑞士庫斯納赫特 (Küsnacht) 去世 |
享年 85 歲 |
✨ 視覺化建議
- 時間軸 (Timeline):左側列年份,右側附事件與圖像(如耶穌像、紅書、與佛洛伊德會面照)。
- 分階段顏色:
- 童年~青年(1875–1906):探索期
- 佛洛伊德時期(1907–1913):合作與分裂
- 危機與創造(1913–1930):紅書與分析心理學誕生
- 成熟與貢獻(1930–1961):宗教、神話研究 → 國際聲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