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 對象:小麗(化名),28歲,基督徒。
- 問題:她因過去曾有一段婚前性行為而持續陷入強烈的罪疚感,即使已經向上帝認罪,也仍覺得「不配在上帝面前」。
- 狀態:常讀聖經,但遇到「聖潔」相關經文就自責,無法接受上帝的赦免。
🔹 會談流程範例
1. 開場:營造安全感
牧者:「小麗,謝謝你願意分享心裡的掙扎。這裡沒有批評,只有接納。我們可以一起把你心裡的重擔打開來談談。」
2. 自由表達:傾聽
小麗:「我知道上帝會赦免,但我心裡就是過不去。每次想到以前的錯誤,我就覺得自己骯髒,不配再服事上帝。」
牧者(傾聽,點頭):「聽起來,雖然理智知道上帝赦免,但情感上還是被強烈的罪疚感抓住,對嗎?」
3. 深入探索:潛意識與超我
(Superego)
牧者:「小麗,你覺得這種『不配』的感覺,是來自上帝的聲音,還是更像你心裡某種嚴厲的自我要求?」
小麗(沉默後):「嗯…其實我從小爸媽就對我要求很高,犯錯就會被嚴厲責備。可能我把上帝也想成那樣的父母吧。」
牧者:「這很重要。佛洛伊德說,人心裡常有一個『超我』,像內在的法官,不斷責備自己。這不一定就是上帝的聲音。」
4. 神學反思:罪與壓抑的辨別
牧者:「聖經告訴我們要認罪,但同時也說:『我們若認自己的罪,上帝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約一1:9)。
你已經真誠認罪,現在的罪疚感,很可能不是來自聖靈的責備,而是來自內心壓抑與內在的『嚴厲法官』。」
小麗(眼眶泛淚):「所以,上帝不是要一直讓我背著罪疚嗎?」
牧者:「對。聖靈責備是為了引導我們悔改,但從不叫我們停留在自責裡。基督的赦免是真實的。」
5. 福音介入:盼望與醫治
牧者:「讓我們一起來禱告,把這份壓抑交給主,求祂的赦免成為你心裡真實的釋放。」
(禱告中,牧者引用羅馬書8:1「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穌裡的,就不被定罪了」)
小麗(哭著):「我好像第一次真的感覺到上帝愛我,祂真的赦免我了。」
6. 結尾:總結與跟進
牧者:「今天你已經把壓抑的罪疚感交在上帝面前,這是一個重要的突破。接下來,我建議你每天默想一節經文,例如詩篇103:12:『東離西有多遠,他叫我們的過犯離我們也有多遠。』下次我們可以再一起談談,如何一步步把這個真理放進心裡。」
🟩 案例分析
- 心理學應用:
- 佛洛伊德的「超我」概念:小麗的罪疚感部分來自內在嚴厲法官,而非真實的罪。
- 潛意識探討:過去父母的責備投射到上帝身上。
- 神學整合:
- 透過聖經(約一1:9,
羅8:1, 詩103:12)提醒「赦免已成就」。
- 幫助她分辨:聖靈的責備引導悔改 → 平安;壓抑的罪疚感 → 控告與重擔。
- 牧養目標:
- 不只是心理釋放,而是帶她進入基督裡的赦免與自由。
✅ 結論:
牧者在處理「罪疚感」時,可以借用佛洛伊德心理學去理解「內在嚴厲法官」與「壓抑」的機制,然後用聖經真理指出:基督的赦免已經除去真正的罪,剩下的只是需要被恩典光照的「心理重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