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8日 星期一

榮格的生平

 

1. 童年與早年經歷

  • 出生1875 7 26 日,瑞士基斯威爾(Kesswil)一個牧師家庭。
  • 宗教氛圍:父親是瑞士改革宗教會的牧師,但信仰掙扎、靈性貧乏,深深影響榮格對宗教的思考。
  • 童年性格:內向、孤僻,常沉浸於幻想和夢境;早期就開始關注內心世界。

2. 學術與專業起步

  • 醫學背景1895 年進入巴塞爾大學學醫,後專攻精神病學。
  • 臨床訓練:在蘇黎世布爾克赫茲利精神病院(Burghölzli Clinic)工作,師從艾根·布洛伊勒 (Eugen Bleuler),接觸精神分裂症研究。

3. 與佛洛伊德的相遇與決裂

  • 1907 :第一次見到佛洛伊德,兩人一談就是 13 小時,彼此視為知音。
  • 1909 :與佛洛伊德一起訪美,在美國講學,被視為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之一。
  • 決裂:約 1912 年,因榮格拒絕將「性衝動」視為心理學唯一核心,強調「集體無意識」與「宗教象徵」的重要性,與佛洛伊德分道揚鑣。

4. 獨立的心理學建構

  • 分析心理學 (Analytical Psychology):榮格提出不同於佛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
  • 核心概念
    • 集體無意識 (Collective Unconscious)
    • 原型 (Archetypes)
    • 人格面具 (Persona)、陰影 (Shadow)、阿尼瑪/阿尼姆斯 (Anima/Animus)
    • 個體化 (Individuation)
  • 宗教與靈性:榮格強調宗教象徵是集體無意識的重要展現,宗教對心理健康有重要意義。

5. 戰爭與中年危機

  • 1913 :與佛洛伊德決裂後,陷入長達數年的心理危機,經歷強烈夢境與內在幻象。
  • 《紅書》(The Red Book):榮格在此期間記錄他的內在異象,後來成為其心理思想的重要來源。
  • 世界大戰:一戰期間,他反思人類集體的黑暗,強化了對「陰影」與「集體無意識」的研究。

6. 晚年與學術成就

  • 跨文化研究:榮格對神話、煉金術、宗教符號(包括聖經、佛教、道教等)深入研究。
  • 心理與宗教1944 年出版《心理學與宗教》,探討宗教經驗對心理的意義。
  • 國際影響:成為 20 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心理學家之一,與佛洛伊德、阿德勒並稱「心理學三巨頭」。

7. 去世

  • 1961 6 6 ,榮格於瑞士庫斯納赫特 (Küsnacht) 逝世,享年 85 歲。

總結

榮格的一生跨越了 醫學心理學神話學宗教哲學
他特別強調:人類的心靈需要宗教與象徵來觸及深層的無意識。對基督徒來說,榮格的思想既是挑戰(因他將基督看作心理原型),也是資源(幫助我們更深認識內心的陰影與整合)。

 

沒有留言: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