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8日 星期一

榮格與佛洛伊德比較

 

 

主題

佛洛伊德 (Freud)

榮格 (Jung)

差異重點

核心理論

精神分析學 (Psychoanalysis)

分析心理學 (Analytical Psychology)

榮格是從佛洛伊德發展出新系統

心理結構

意識 (Conscious) + 前意識 (Preconscious) + 無意識 (Unconscious)

意識 + 個人無意識 + 集體無意識

榮格多了一層「集體無意識」

驅動力

性本能 (Libido = 性慾能量)

心靈能量 (Libido = 更廣義的生命能量,包括精神、宗教、創造力)

榮格不局限於性

人格發展

童年經歷決定人格(性心理發展階段論)

一生持續發展(個體化歷程,追求整合與完整)

榮格更強調成人與晚年的成長

無意識

無意識主要是壓抑的慾望與衝突

無意識包含「原型」與人類共通的象徵

榮格視野更廣

宗教觀

宗教是「集體神經症」,一種幻覺

宗教是集體無意識的象徵表達,具有積極心理功能

在宗教詮釋上完全不同

夢的解析

夢是被壓抑的欲望(尤其性欲)的表達

夢是潛意識的訊息,帶有集體象徵意義,幫助自我整合

榮格對夢更重視象徵與神話

治療目標

讓病人意識到被壓抑的欲望,解除焦慮與症狀

幫助個體走向「個體化」(Individuation),整合人格,達到心理完整

榮格更重視「成長」而非單純「治療」

與基督信仰的關聯

批判宗教,認為信仰是退化的心理防衛

尊重宗教,認為宗教符號蘊含集體無意識的智慧

榮格較能與神學對話


總結

  • 佛洛伊德:偏重 性衝動、壓抑、童年經驗強調病理治療。
  • 榮格:偏重 象徵、神話、宗教、整合強調心靈成長。
  • 他們的決裂,核心在於 「人類心靈的核心是性」還是「人類心靈的核心是更廣義的靈性能量」

 

沒有留言: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