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8日 星期一

實際案例演練:父上帝形象與原生家庭

  

背景

  • 對象:阿明(化名),30歲,基督徒。
  • 問題:雖然信主多年,但總覺得「上帝嚴厲,不可能真正愛我」。他常常讀聖經卻感到焦慮,並且在禱告時有罪惡感。
  • 成長經驗:父親嚴格、不苟言笑,常以責罰為教育方式。

🔹 會談流程範例

1. 開場:營造安全感

牧者:「阿明,很高興你願意來聊聊。這裡是一個安全的地方,你可以自由表達,沒有對錯。我會專心聽你。」


2. 自由表達:傾聽

阿明:「我知道上帝是慈愛的,可是心裡總是覺得祂很嚴厲,好像隨時在盯著我犯錯。」
牧者(傾聽,點頭):「這樣的感覺讓你很有壓力,是嗎?」


3. 深入探索:潛意識與移情

牧者:「你描述的『上帝嚴厲、隨時在監督』,會不會和你小時候的經驗有點像?」
阿明(沉默一會):「嗯其實我爸就是這樣,很嚴格,從來沒說過一句肯定的話。」
牧者(小心確認):「也許你心裡對上帝的形象,有一些是受到父親影響的。」


4. 神學反思:分辨罪與壓抑

牧者:「聽起來,你感到的愧疚不完全是因為真實的罪,而是因為從小在嚴厲氛圍中形成的一種深層壓力。聖經確實提醒我們認罪,但同時也清楚說:『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穌裡的就不被定罪了』(羅8:1)。」
阿明(有點驚訝):「所以,可能是我把父親的嚴厲投射到上帝身上?」


5. 福音介入:盼望與醫治

牧者:「是的,但聖經中的父上帝不是冷漠的審判官,而是歡迎浪子的父親。你願意和我一起禱告,把這種恐懼交給祂嗎?」
(兩人一起禱告,牧者在禱告中特別強調天父的慈愛與接納。)


6. 結尾:總結與跟進

牧者:「今天你已經勇敢地看見,原來你對上帝的感覺有一部分來自童年的經驗。這是一個重要的開始。下次我們可以再聊,如何一步一步用聖經中真實的父上帝形象取代這種恐懼。」
阿明(帶著釋然的笑容):「嗯,我覺得輕鬆了一點。」


🟩 案例分析

  1. 心理學應用
    • 移情:阿明把父親的嚴厲投射到「上帝」身上。
    • 潛意識覺察:透過對話,幫助他意識到信仰中的恐懼來源。
  2. 神學整合
    • 協助他分辨壓抑的愧疚與真實的罪。
    • 透過經文與禱告引入「慈愛的父上帝」形象。
  3. 牧養目標
    • 不是單單心理釋放,而是引導他在基督裡經歷赦免與愛。

👉 這樣的會談示範,讓牧者既能運用佛洛伊德的洞見(潛意識、移情),又能把最終焦點放在 福音的醫治與更新

沒有留言: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