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9日 星期二

意義治療如何運用於教牧協談

 

意義治療(Logotherapy)由維克多·弗蘭克爾(Viktor Frankl)創立,它為教牧協談提供了一個強大的、以意義為中心的實用框架。它與教牧協談的目標高度契合,因為兩者都超越了單純的心理問題,觸及了人類的靈性與生存目的。

意義治療在教牧協談中的運用,並非取代聖經教導,而是作為一種工具,幫助信徒在面對痛苦與掙扎時,將信仰活得更具體、更真實。

1. 尋找意義的三種途徑

 

弗蘭克爾認為,人類可以透過三種途徑來發現生命的意義。教牧協談可將這三種途徑與基督信仰相結合:

 

  • 創造價值(Creative Values): 透過工作或為世界做出貢獻來發現意義。
    • 教牧運用: 協談員可以幫助信徒將他們的日常工作、事奉或天賦,與上帝的創造和救贖計劃相連結。例如,一位老師可以認識到,她的工作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是透過愛與關懷來榮耀上帝。這能幫助信徒從「為生計而工作」的心態,轉變為「為榮耀上帝而活」的使命感。
  • 體驗價值(Experiential Values): 透過愛、美、真理等體驗來發現意義。
    • 教牧運用: 協談員可以引導信徒留意生活中的「小神蹟」——大自然的美、家庭的溫暖、教會團契的支持。透過這些體驗,幫助他們再次感受上帝的同在和愛,從而深化與神的關係。這對於那些覺得信仰枯燥、缺乏情感連結的信徒特別有幫助。
  • 態度價值(Attitudinal Values): 在無法改變的痛苦中,選擇以何種態度去面對。
    • 教牧運用: 這是意義治療最深刻的部分,也是最適用於教牧協談的。面對無法改變的疾病、失業或哀傷,協談員可以幫助信徒理解,他們的終極自由不在於改變處境,而在於選擇回應處境的態度。這與基督信仰中苦難可以塑造品格、帶來見證的教導相呼應。協談員可以問:「儘管很痛苦,你如何選擇活出你的信仰?你如何讓你的見證榮耀上帝?」這將痛苦從一個無意義的事件,轉化為一個充滿救贖潛能的屬靈旅程。

2. 應用於特定靈性困境

  • 處理「存在的空虛」(Existential Vacuum):
    • 概念: 弗蘭克爾用這個詞來形容現代人因缺乏意義而產生的空虛感、無聊和漠然。
    • 教牧運用: 許多信徒雖然生活看似順遂,卻感到心靈空虛。教牧協談可以幫助他們認識到,這種空虛感可能是上帝的呼喚,是他們內在靈性層面在尋求更深層的意義。協談員可以透過這層洞見,引導信徒將焦點從外在的成就,轉向內在的信仰與成長。
  • 運用蘇格拉底對話(Socratic Dialogue):
    • 概念: 弗蘭克爾常用提問的方式,引導當事人自己發現生命的意義。
    • 教牧運用: 協談員可以避免直接給予建議或教義上的答案,而是提出開放性問題,例如:「你覺得上帝在這個階段,要你學會什麼?」或「你覺得你的生命,此刻要你承擔什麼樣的責任?」這種提問鼓勵信徒主動參與,讓信仰不再是被動接受的知識,而是個人的、積極的探索。

 

總結來說,意義治療為教牧協談提供了一個堅實的心理學框架,它不僅能幫助信徒處理表面的心理問題,更能深入到人類對「活著是為了什麼?」這一根本問題的追問。透過將意義治療的理念與基督信仰相結合,教牧協談能夠幫助信徒在一個充滿挑戰的世界中,找到屬於他們獨特且有意義的生命方向。

 

沒有留言: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