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的起源並非來自某個單一的學派或宣言,而是一場跨越近兩個世紀的哲學思潮,它源於對傳統哲學和社會變革的反思。
雖然這個詞彙在20世紀中葉才廣為人知,但其思想根源可以追溯到19世紀的幾位重要思想家。
1. 創始人與思想先驅
索倫·齊克果(Søren Kierkegaard, 1813-1855):這位丹麥哲學家被普遍認為是存在主義的創始人。他強烈反對當時盛行的黑格爾哲學(將個人淹沒在宏大的歷史進程中)。齊克果將焦點轉向個體,強調個人的主觀性、信仰的非理性跳躍,以及在面對生命選擇時的孤獨與焦慮。他認為,真正的存在不是抽象的理性,而是個人的主體經驗。
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 1844-1900):這位德國哲學家以其對傳統道德和基督教信仰的批判而聞名。他的核心思想,例如**「上帝已死」,宣告了傳統價值觀的崩潰,迫使人類必須自己去創造意義。尼采的「超人(Übermensch)」**概念,鼓勵人們超越舊有的束縛,活出強大的、自主的生命,這直接影響了後來的存在主義者,特別是其對自由和創造的強調。
2. 時代背景:對理性主義的幻滅
存在主義的興起,是對歐洲自啟蒙運動以來盛行的**理性主義(Rationalism)**的深刻反思與挑戰。
- 19世紀的理性主義: 許多哲學家相信,透過理性和科學,人類最終可以解開所有宇宙和生命的奧祕,並建立一個完美的社會。這使得個人的情感、焦慮和內在掙扎被忽視。
- 存在主義的反叛: 齊克果和尼采等思想家意識到,理性無法回答所有問題,特別是關於個人的存在意義。他們認為,人類並非冰冷的理性機器,而是充滿情感、矛盾和主觀體驗的存在。
3. 20世紀的興盛與發展
雖然存在主義的思想根源在19世紀,但它在20世紀初因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而達到頂峰。大規模的戰爭、集中營、種族滅絕等事件,徹底粉碎了人們對「理性」和「進步」的信念,讓人們不得不直面虛無、荒謬和死亡。
- 馬丁·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他在《存在與時間》中,深入探討了人類存在的本質,提出了**「向死而生(Sein zum Tode)」**的概念。他認為,唯有意識到死亡的必然性,我們才能真正活出真實而有意義的人生。
- 尚-保羅·沙特(Jean-Paul Sartre, 1905-1980):這位法國哲學家是將存在主義推向大眾的關鍵人物。他的核心觀點是**「存在先於本質(Existence precedes essence)」。這意味著,人一開始是虛無的、沒有預設目的的,我們必須透過自身的選擇和行動來定義自己的本質。沙特強調,我們是絕對自由的,因此也必須為自己的選擇承擔絕對責任**。
總結來說,存在主義的起源是從19世紀對理性主義的批判開始,在兩位先驅——齊克果和尼采——的思想基礎上逐漸成形。最終,在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的悲劇背景下,它成為一種回應人類痛苦、焦慮與生存困境的強大哲學力量,並在沙特等人的推廣下,成為一種影響深遠的文化思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