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 |
生平事件 |
主要著作 |
1900 |
出生於德國法蘭克福,猶太家庭背景 |
|
1922 |
獲得海德堡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師從阿爾弗雷德·韋伯 |
|
1920s |
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院受訓,成為弗洛伊德學派分析師 |
|
1930 |
加入法蘭克福學派(社會研究所),開始結合馬克思與弗洛伊德 |
|
1933 |
希特勒掌權,因猶太背景與左派思想,離開德國,先至瑞士,後移居美國 |
|
1941 |
在美國出版 《逃避自由》 (Escape from Freedom),分析自由與專制 |
《逃避自由》 |
1947 |
出版 《人為自己》 (Man for Himself),探討倫理與人性 |
《人為自己》 |
1950s |
移居墨西哥,在墨西哥國立大學任教,建立心理分析研究所 |
|
1955 |
出版 《健全的社會》 (The Sane Society),批判現代資本主義與異化 |
《健全的社會》 |
1956 |
出版 《愛的藝術》 (The Art of Loving),提出愛是一種能力與操練 |
《愛的藝術》 |
1960s |
活躍於美國與拉美,關注社會改革與和平運動 |
|
1973 |
出版 《對主的革命》 (The Revolution of Hope),談科技與人性 |
《對主的革命》 |
1976 |
出版 《擁有還是存在?》 (To Have or To Be?),對消費社會提出批判 |
《擁有還是存在?》 |
1980 |
3 月 18 日逝世於瑞士穆拉爾托,享年 79 歲 |
📝 小結
- 早年(1900–1933):猶太家庭 → 社會學博士 → 弗洛伊德訓練 → 法蘭克福學派。
- 中年(1933–1956):流亡美國 → 《逃避自由》《人為自己》《愛的藝術》。
- 晚年(1956–1980):墨西哥與瑞士 → 關注愛、自由、資本主義批判 → 《擁有還是存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