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時期:AD600-1500
聖經基礎:「主人對僕人說,你出去到路上和籬笆那裡,勉強人進來,坐滿我的屋子。」(路14:23)
Bosch在這段中世紀的神學典範研究中,引用路加福音14章23節「勉強人進來」作為主題是非常恰當貼切的。因為中世紀典範的始創者奧古斯丁曾與大公教會決裂的多納徒派(Donatist)有過激烈的爭辯。爭論主要是針對教會的屬世性;多納徒派對「那些將基督的福音和教會的屬世性作絕對比照的人,感到憤怒與失望。…這派人士是站在正統神學上,而且,至少在形式上,比奧古斯丁更講求嚴格的道德操守。他們同時也堅持教會與國家政治要絕對地分開。」(頁285-286)但奧古斯丁強烈地反對多納徒派的主張,他認為教會不 應該脫離世界,反要為著殘酷的世界而存在。所以,奧古斯丁不但「勸」他們放棄錯誤的觀念,並且借助政府的力量來「勉強」他們歸回正統信仰。奧古斯丁認為
「以政治行動來對抗分裂教會者不算逼迫,而只是一種disciplina(管教)。藉由這般管教的實施,多納徒派可以再回歸大公教會。」(頁288)奧古 斯丁並沒有為了施壓於他們而感到不安,因為他認為所用的強逼方式只限於罰款、財產充公、流放之類而已(頁293),而非把不服者至諸死地。
奧古 斯丁的壓逼漸漸帶來不良的後果,就是政治與宗教糾纏不清,形成政教合一的宣教年代。特別一些有野心的皇帝為要向外擴張領土,發展其帝國事業,不惜利用宗教
的影響力來強迫人屈服於國家,令教會不幸捲入政治的風波裡。宣教史上的悲劇:十字軍東征(1095-1272)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其實發動第一次十字軍
東征的烏耳班二世(Urban II)並不想用武力來使回教徒歸正,但最後卻把戰爭高舉成為正義之戰,更導致很多基督徒熱烈地響應。他們同聲高喊:「神決意如此!(Deus vult! God wills it!)」(頁296)。他們認為殺人者無罪,更是一件討神喜悅的事。故不停鎮壓異教徒,並強迫他們歸信基督,好叫更多人能歸回大公教會。
宣教評估:90%教會;10%信徒
總括 這段時期的教會雖然失去了傳遞天國信息的異象,但卻成功地勉強多人入教,其中某些殖民地國家更深受影響而把基督教定為國教。這樣的轉變,其實也栽培了不少
屬靈領袖、神學家和虔誠的信徒,使基督教信仰推至史無前例的高峰處。如要為這段時期作宣教評估,相信九成以上的人也是透過教會而成為基督徒的。然而,在這 卓越成績的背後,是否代表真正的成功呢?「勉強人進來」又是否合神心意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