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7日 星期五

教父時代的希臘宣教典範(The Hellenistic paradigm of patristic period)




教父時期:AD200-600
聖經基礎: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316

        第二 世紀末受到希羅文化的影響,基督教經歷了重大的變化,而這轉變是慢慢地滲入到之前的典範中而不露痕跡的。尼特爾(Paul Knitter)對於基督教從猶太宗教轉成希臘羅馬宗教,簡潔地作了以下的結論:「這次的變化不但是在教會的崇拜儀式、聖禮的執行,以及組織、立法的結構 上,更是在教義上,也就是在對信仰最原始的啟示有了不同的認識。」(頁249)明顯地,這轉變使宣教的熱誠沉寂下來。首先,信徒們竭力地花時間在神學研究 上,並積極進行教義重整工作,失去了那股「使萬民作門徒」的特性。加上這時期的基督教漸漸被人接納,甚至成為帝國的合法宗教,信徒不單停止再受逼迫,更成 為當時被受尊崇的人物。故此,基督徒雖沒有特別發展宣教事工,慕名而信的人卻不斷上升。無怪乎Bosch這樣概嘆道:「宣教從此成為由上而下,由優至劣的 一種運動。」(頁253)縱使第三、四世紀開始有很多修道士出現,他們卻只靠基督徒愛的表現作為傳福音工具,並沒有刻意作口傳身證的傳道者。這是因為他們 專注個人屬靈生命的操練上,而非愛人靈魂的工作上。但無論如何,他們愛的行動間接地實踐了「神愛世人」的教導,甚至很多不信者都是受到他們美好的生活見證 而歸信基督的。那時代的基督徒相信「如果神的愛使衪差派了基督,成為宣教的『神學起點』,那麼這同樣的愛也應該在衪的使者身上表現出來;也就是同樣被神的 愛激勵,也倒空自己,到外面去尋找人。」(頁274-275)因此,這段時期亦有不少熱心的基督徒願意學效耶穌的榜樣,就是進到人群當中,把天國的信息帶 進腐敗的社會裡。
宣教評估:30%教會;70%信徒
        如要 為二至六世紀的宣教工作給予評估的話,深信有七成的普世宣教工作都落在信徒身上。因為這時期的教會沒有履行大使命的異象,正如Bosch所說:「教會成為 正確教義的堡壘,以至於變得內向、具強烈民族色彩,而較少關懷教外人士。」(頁280)然而,筆者所指的信徒是願意推動宣教工作的基督徒和修道士。他們宣 教的基礎是「愛」,宣教的目標是「生命」。(頁275)如約翰福音316節所說:「神愛世人 … 反得永生。」他們宣教的動力不但是因為神愛世人的緣故,更是有個盼望,就是與人同享永生的福樂。這正是上帝給信祂的人宣教的終極目的。

沒有留言: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