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7日 星期五

現代啟蒙運動的宣教典範(The Modern Enlightenment paradigm)




近代宣教期:AD1750-1950
聖經基礎:「在夜間有異象現與保羅,有一個馬其頓人,站求他說,請你到馬其頓來幫助我們。」(徒169

        當更正教慢慢重整教義系統後,隨即受到啟蒙運動的影響。啟蒙運動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在於它是講求理智,也就是說理性思想取代了宗教信仰。基督教開始受人質疑、藐視、甚至拒絕。「佛洛伊德宣稱宗教不過幻覺而已;而馬克思則視宗教為一種邪惡,是『人民的鴉片』。杜克韓則以為每個宗教團體,實際上是在敬拜它自己。」(頁357) 上帝從一個受人尊重愛戴的身份,轉至被人故意輕忽的光景,這全是理性主義抬頭之故。當然啟蒙運動的出現不是要打倒宗教信仰,但無可否認,它的興起確使人依 靠智慧與能力,從而失去仰賴造物主的供應。另外,啟蒙運動的第二個鼓吹是科學的發展。十九世紀開始科技突飛猛進,形成某些先進的國家(多為基督徒國家)越 來越富有,而落後的國家(多為非基督徒國家)則越來越貧窮。困乏的一方常渴望得到別人的援助,像在呼求著基督徒國家的憐憫和施捨。於是有成千上萬的基督徒 不顧一切地去到貧窮人當中,為要把好東西(物質和非物質)介紹給他們。這段時期的基督徒正經歷保羅在異象中所看見有人來求他說:「請你到馬其頓來幫助我們」一樣。當然這樣的宣教行動確有反思的必要,因為傳福音決不能以施捨可憐為主的。就連Bosch也感嘆地說:「最初宣教動機從以神的榮耀為出發點的,變成以基督的愛為出發點,現在又變成以人的『可憐狀態』為出發點。愛心現被貶低成同情心。」(頁387

除了心態上出現問題外,大批滿腔熱誠的宣教士在所到之處亦不經意地表達了自我的民族優越感;例如他們不懂欣賞當地人的文化特色和傳統,只把個人的思想觀念加在當地人身上,形成生活上各種的衝突,這都妨礙了他們達成普世宣教的目標。

宣教評估:40%教會;60%信徒
整體來說,這段時期的宣教事業發展得不錯,特別是信徒比教會更積極參與宣教事工。例如很多基督徒願意投身宣 教士行列,並甘心犧牲舒適的生活,去到異族異鄉幫助有需要的人,使他們的身心靈得著滿足快樂。遺憾的是,很多宣教士都帶著濃厚的基督教色彩、並他們的文化 和習俗去到人群中,因而忽略了尊重當地人的文化傳統和禮儀,使不信者產生抗拒和厭惡,讓美好的福音種子得不到壯茁的成長。這可說是一個美中不足的地方!

沒有留言: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