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4日 星期四

艾理斯(Albert Ellis)之「理性情緒行為治療法」簡介

 

艾理斯(Albert Ellis)的理性情緒行為治療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簡稱 REBT)是一種認知行為治療,其核心思想是,我們的情緒困擾並非由事件本身引起,而是由我們對事件的非理性信念所導致REBT 認為,透過挑戰和改變這些不健康的非理性信念,我們可以改善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其核心模型為 ABC 理論:

  • A (Activating Event):引發情緒反應的事件。
  • B (Belief):當事人對事件的信念、想法。
  • C (Consequence):由信念所產生的情緒和行為結果。

REBT 的治療目標在於幫助個案從非理性信念(Irrational Beliefs)轉變為理性信念(Rational Beliefs,透過**駁斥(Disputing**的過程,減少不健康的負面情緒,進而產生更積極的行為。

REBT 的批判

儘管 REBT 在心理治療領域有著深遠的影響,但它也面臨一些重要的批判。以下是幾個常見的批判觀點:

1. 忽略情感層面與治療關係

REBT 經常被批評為過於理性和認知導向,而忽略了情感的深度和複雜性。治療過程專注於邏輯和駁斥非理性信念,這可能使得個案覺得自己的感受不被重視,甚至被視為不重要。這種高度對抗和直接的治療方式,對於一些需要情感支持和同理心的個案來說,可能感到冷漠或具有攻擊性,進而影響治療關係的建立。

2. 強調「應該」與「必須」

REBT 雖然試圖幫助個案擺脫僵化的「應該」(shoulds)和「必須」(musts)等非理性信念,但一些批評者認為,REBT 本身也帶有某種**「正確」與「錯誤」的價值判斷**。治療師可能會不自覺地將自己的理性標準強加於個案,這可能讓個案感到自己「必須」以某種方式思考或感受才被視為健康,這與 REBT 原本的解放精神相違背。

3. 不適用於所有文化背景

REBT 起源於西方文化,特別是美國的個人主義思維,這種文化強調個人自主、邏輯思考和直接表達。然而,在一些集體主義文化中,例如亞洲文化,個人情感的表達和群體和諧更為重要。因此,直接、對抗式的治療方式可能會讓個案感到不適應,甚至認為這是在挑戰他們的文化價值觀,例如尊重權威、間接溝通等。

4. 忽略潛意識與創傷

REBT 主要關注意識層面的非理性信念,它較少探索個案的潛意識動機、童年創傷或深層的心理防衛機制。對於那些因早期創傷或潛意識衝突而產生的心理問題,REBT 的淺層認知改變可能無法觸及問題的根源,因此效果可能有限。

5. 效果因人而異

REBT 雖然對許多焦慮症、憂鬱症等問題有效,但其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個案的認知能力、學習意願和性格。對於那些認知能力較弱、情緒表達困難、或是對邏輯思辨感到抗拒的個案,REBT 的治療過程可能會變得非常困難。

總結來說,艾理斯的理性情緒行為治療法提供了一套強而有力的工具來處理非理性信念,但它並非萬靈丹。許多治療師在實踐中會結合其他治療學派的技巧,例如以人為本治療的同理心、心理動力學的潛意識探索等,以提供更全面和個人化的治療。

 

沒有留言: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