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
羅傑斯心理學 (人本主義) |
聖經牧養觀 |
整合與應用 |
人性觀 |
人本善,具有「自我實現」潛能;問題多來自外在壓抑與缺乏愛 |
人有上帝形象(創 1:27),但因罪而墮落(羅 3:23) |
肯定人的價值與潛能,但需藉基督救贖得更新 |
核心關係 |
輔導的治療關係本身帶來改變(接納、同理、真誠) |
教牧關係是牧者與羊群在基督裡的愛的連結(約 10:11–15) |
牧者既是同理者,也是屬靈導引者,把人帶回基督 |
接納 |
無條件積極關懷(不論好壞都接納) |
上帝以無條件的愛接納罪人,但同時呼召人悔改(羅 5:8;約 8:11) |
牧者要接納信徒的軟弱,同時引導進入聖潔 |
改變方式 |
透過安全關係,來談者自我探索,實現「更真實的自我」 |
透過聖靈、真理與群體,信徒活出「在基督裡的新造的人」(林後 5:17) |
心理自我探索 + 屬靈引導 → 指向基督的更新 |
治療目標 |
幫助個人達致自我一致 (congruence),活得更真誠 |
幫助信徒與上帝、與人、與自己和好,活出上帝的呼召 |
將「自我一致」轉化為「信仰生活的一致」:信仰與生命合一 |
方法 |
非指導式,強調傾聽、反映、陪伴 |
教導、牧養、靈修操練、群體支持 |
在牧會中先聆聽 → 同理 → 接納 → 再以上帝的話語引導 |
限制 |
忽略罪、赦免與救贖的需要,過度樂觀的人性觀 |
若只強調真理教導,容易缺乏同理與接納 |
二者結合:既有心理的療癒力,也有神學的救贖力 |
✨ 總結
- 相似點:
兩者都重視「關係」與「接納」,強調人在安全的愛裡能成長。 - 差異點:
羅傑斯以「自我實現」為最高目標;聖經則以「在基督裡的新造」為核心。 - 整合方向:
- 羅傑斯提供輔導「方法與態度」:同理、真誠、接納。
- 聖經提供「神學基礎與方向」:恩典、救贖、成聖。
- 牧者應把「心理的自我探索」轉化為「靈性的在基督裡更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