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日 星期一

阿德勒:目的論 (Teleology),人的行為受未來目標驅動

 

1. 目的論的核心

  • 阿德勒認為:人的行為主要不是由過去原因 (causality) 決定,而是由未來目標 (final goals) 所驅動。
  • 人不只是被童年經驗推動的「結果」,而是因著對未來有某種「想像的目的」而行動。
  • 他稱這些目標為 「虛構的最終目標」(fictional final goals) —— 不是必然真實,但能強烈塑造個人的生活方向。

2. 與弗洛伊德的對比

  • 弗洛伊德:行為多由「過去的潛意識動力」決定(因果論)。
  • 阿德勒:行為多由「未來所追求的方向」驅動(目的論)。
  • 例子:
    • 弗洛伊德會說「因為童年被壓抑所以長大焦慮」。
    • 阿德勒會說「因為想避免失敗所以採取焦慮的生活方式」。

3. 目的論在人格中的表現

  • 每個人依其「生活風格」設定了某種未來目標:
    • 有人追求優越行為常以競爭、比較為導向。
    • 有人追求安全行為常以逃避、保護自己為導向。
    • 有人追求合作行為會朝向群體貢獻與社會興趣。
  • 行為表面不同,但背後常隱藏一個「最終目標」。

4. 心理健康的分界

  • 不健康:追求自我中心的目標(例如:掌控他人、完全不受挫折)。
  • 健康:追求有社會興趣、與群體相連的目標(例如:服務他人、成就共同利益)。

5. 聖經與神學對照

其實,聖經對「未來目標驅動」也有深刻回應:

  • 腓立比書 3:13–14
    「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要得上帝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
    👉 保羅清楚說:信仰生活是被「未來的標竿」驅動,而不是被過去限制。
  • 希伯來書 12:2
    「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他因那擺在前面的喜樂,就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
    👉 耶穌的行為不是單純被環境推動,而是因「前面的喜樂」——未來的目標。
  • 目的的更新
    阿德勒說:我們的行為受目標驅動;聖經補充:唯有當目標在上帝裡面,這種驅動才帶來生命與盼望

6. 屬靈與輔導應用

  • 自我省察:我的行為背後有什麼「隱藏的目標」?
  • 心理轉化:若我的目標只是逃避或掌控,最終會導致焦慮或孤立。
  • 屬靈更新:在基督裡重新設定目標,「先求上帝的國和上帝的義」(太 6:33),讓生命方向不再是自我中心,而是上帝國導向。

總結
阿德勒:人的行為由未來目標所驅動,而非僅由過去原因決定。
聖經:真正的目標應當是基督與上帝的國,這才使行為有永恆價值。

 

沒有留言: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