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日 星期一

「教牧輔導阿德勒化」的框架

 

 

一、基本前提

  • 阿德勒心理學 (Individual Psychology):強調社會興趣、生活風格、自卑與補償、目的論。
  • 教牧輔導 (Pastoral Counseling):以聖經與基督信仰為根基,目的是恢復人與上帝、人、自我、世界的關係。

兩者交集在於:人需要群體、需要目的感、需要轉化自卑感、需要更新生命。


二、框架結構

我建議分成五大面向,每一個面向都有「阿德勒的觀點」+「聖經/牧養的整合」+「教牧輔導實踐」。

1. 身份認同:自卑與恩典

  • 阿德勒:自卑是人普遍的經驗,若錯誤補償會走向權力鬥爭或逃避。
  • 聖經:人因罪而破碎,真正的價值來自「在基督裡」(林後 5:17)
  • 輔導實踐:幫助會友辨識自卑來源,將自我價值根基轉向「上帝兒女的身份」,以恩典代替比較。

2. 群體關係:社會興趣與教會團契

  • 阿德勒:心理健康的指標是社會興趣,即關心、合作、貢獻群體。
  • 聖經:基督徒被呼召在群體中彼此相愛 ( 13:34-35),教會是「基督的身體」(林前 12)
  • 輔導實踐:鼓勵會友走出孤立,透過小組、服事、彼此關懷,建立健康的人際連結。

3. 人生導向:目的論與末世盼望

  • 阿德勒:人是目的論的存在,行為受「未來目標」驅動。
  • 聖經:信仰導向永恆盼望,「忘記背後,努力面前,向著標竿直跑」( 3:13-14)
  • 輔導實踐:幫助信徒辨識錯誤的「人生目標」(如追求權力、完美主義),轉而建立以上帝國為中心的目標。

4. 生命故事:生活風格與靈命塑造

  • 阿德勒:童年經驗形成生活風格(對世界的解釋與行事模式)。
  • 聖經:舊人與新人 ( 4:22-24),生命可以因聖靈而更新。
  • 輔導實踐:協助會友重新敘說自己的人生故事,從「自卑補償」轉為「破碎恩典新造的人」。

5. 靈性成長:從自我中心到基督中心

  • 阿德勒:錯誤補償使人陷入權力鬥爭或自我封閉。
  • 聖經:耶穌呼召門徒「捨己,背起十字架」( 9:23),活出以基督為中心的生命。
  • 輔導實踐:透過屬靈操練(禱告、默想、服事、敬拜)轉化自我中心,進入「在基督裡」的新生命。

三、應用層次

  1. 個人輔導:幫助信徒面對自卑、孤立、目標錯位。
  2. 婚姻家庭輔導:從「生活風格」切入,理解夫妻衝突與補償模式。
  3. 青少年輔導:引導其從自卑與比較中找到在基督裡的身份,培養群體感。
  4. 講道與教導:透過神學整合,將阿德勒的心理洞見化為牧養信息。

四、課程架構建議(教會/神學院)

課程名稱:教牧輔導與阿德勒心理學
單元安排

  1. 阿德勒心理學概論
  2. 聖經中的自卑與恩典
  3. 社會興趣與教會群體
  4. 生活風格與靈命更新
  5. 目的論與末世盼望
  6. 案例研究:婚姻、青少年、信徒成長
  7. 整合與實踐

總結:
「教牧輔導阿德勒化」的核心在於,將 阿德勒的人本洞見(自卑、群體、目的)與 聖經的神學真理(恩典、教會、盼望)結合,幫助信徒不僅心理健康,更在基督裡得著整全的生命。

 

沒有留言: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