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日 星期二

阿德勒的主要理論重點對照聖經的應

 

 

1. 自卑感 (Inferiority feelings) 與補償

  • 阿德勒:人因身體限制、家庭或社會經驗,常感到不足,這驅使人成長與追求進步。若無法健康面對,可能導致自卑情結或權力鬥爭。
  • 聖經對照
    • 保羅承認自己的軟弱,但在基督裡找到力量:「因我什麼時候軟弱,什麼時候就剛強了」(林後 12:10)
    • 聖經強調上帝的恩典「因人的軟弱顯得完全」(林後 12:9)
      👉 聖經邀請人不是靠「自我補償」,而是依靠上帝的能力來轉化自卑。

2. 追求優越 (Striving for superiority)

  • 阿德勒:人的基本動力不是性衝動,而是「追求優越」──渴望超越自卑、成為更好的人。
  • 聖經對照
    • 保羅提醒:「凡事不可結黨,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只要存心謙卑」( 2:3)
    • 耶穌說:「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 20:26)
      👉 聖經承認人有成長與追求卓越的渴望,但真正的「優越」不是壓倒他人,而是在基督裡活出謙卑服事。

3. 社會興趣 (Social interest / Gemeinschaftsgefühl)

  • 阿德勒:健康人格的核心是「社會關懷」──能與人建立互助關係,貢獻群體。
  • 聖經對照
    • 耶穌的最大誡命:「愛上帝,並且愛人如己」( 22:37–39)
    • 保羅教導:「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 2:4)
      👉 阿德勒的「社會興趣」與聖經的「愛人如己」高度契合,只是聖經將此愛根植於「愛上帝」的基礎。

4. 人生風格 (Life style) 與早期記憶

  • 阿德勒:人會在童年早期形成「人生風格」,影響一生的思維、行為模式。
  • 聖經對照
    • 聖經承認「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 22:6)
    • 同時提醒人可以因重生而改變:「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林後 5:17)
      👉 阿德勒強調童年決定性,但聖經更強調上帝的恩典可以帶來全新的生命方向。

5. 創造自我 (Creative self)

  • 阿德勒:人有能力「重新解釋經驗」,主動塑造自己的人生。
  • 聖經對照
    • 人是照上帝形象造的 ( 1:27),具備創造力與自由選擇。
    • 但聖經提醒人最終的更新是聖靈的工作 ( 12:2)
      👉 阿德勒強調人的主動性,聖經則平衡:人可以選擇,但需要上帝的救贖與聖靈的引導。

總結

  • 阿德勒心理學對「軟弱、自卑、成長、社會連結」有深刻洞察。
  • 聖經提供更終極的基礎:人的價值來自上帝的創造與救贖,而非單靠自我努力。
  • 阿德勒的「社會興趣」與聖經的「愛人如己」特別契合,能成為牧養與輔導的橋樑。

沒有留言: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