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日 星期一

阿德勒的自卑與補償理論與聖經的人物之神學脈絡

 

 

1. 摩西:從「自卑」到「被上帝呼召」

  • 自卑感:摩西在曠野遇見上帝的呼召時,立刻表達自己的不足:「我是甚麼人,竟能去見法老呢?」(出埃及記 3:11)。他甚至以「我是拙口笨舌的」來拒絕(4:10)。
  • 補償:摩西的補償並不是靠自己的能力,而是上帝的同在。上帝回答說:「我必與你同在」(3:12),並賜給他亞倫作幫助。
  • 神學意義:這顯示聖經中「軟弱」不是被否定的,而是被上帝轉化為承載使命的器皿。摩西的自卑感成為他學習依靠上帝的契機。

2. 保羅:軟弱中的剛強

  • 自卑感:保羅多次提到自己外貌、言語不足(林後 10:10),並提及身上的「一根刺」(林後 12:7),象徵某種持續的軟弱或限制。
  • 補償:他沒有用「權力」或「優越情結」去掩蓋,而是把這軟弱放在基督裡:「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12:9)。
  • 神學意義:保羅提出一種屬靈的補償觀:不是靠自我努力去「超越」不足,而是透過信靠基督,將自卑感轉化為彰顯上帝恩典的平台。

3. 耶穌:真正的「補償」在於十字架

  • 世俗的補償:人常因自卑而追求權力、地位,這就是阿德勒所說的「優越情結」。門徒也曾爭論「誰為大」(可 9:34)。
  • 基督的道路:耶穌卻選擇了相反的補償模式——祂「本有上帝的形象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象」(腓 2:6–7)。
  • 神學意義:耶穌的十字架顛覆了人類「靠權力補償自卑」的方式,祂以謙卑與愛補足我們的軟弱,使人得以與上帝和好。

4. 屬靈的應用

  • 健康的補償:基督徒面對自卑感時,不需假裝剛強,而是將不足交給上帝,讓祂的能力在我們身上運行。
  • 錯誤的補償:若以自我中心的方式(追求掌控、貶低他人)來補償自卑,就會陷入驕傲或苦毒。
  • 群體觀:阿德勒強調「社會興趣」,聖經則進一步指出「愛人如己」與「基督的身體」觀念,呼召信徒把個人的軟弱與補償,放在服事與建造群體的脈絡中。

總結:
阿德勒說 「自卑感推動人成長」,聖經則補充: 「上帝的恩典把軟弱轉化為剛強」。在神學視角下,真正的補償不是靠自我優越,而是藉著基督的十字架和聖靈的能力,使我們的不足成為祝福他人的管道。

 

沒有留言: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