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日 星期三

斯多葛學派與情緒輔導

 

 

一、斯多葛學派的情緒觀

  1. 情緒定義
    • 斯多葛派認為「激情」(pathē) 是理性錯誤的結果。
    • 情緒被視為「非理性判斷」對事物的過度反應。
  2. 核心目標
    • 追求「不動情」(apatheia) —— 不被情緒支配,而是以理性統御心靈。
    • 強調「控制內在、接受外在」,例如愛比克泰德的名言: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回應事件,而不是事件本身。
  3. 方法
    • 透過自省、默想、理性對話,調整對事件的看法。
    • 將憤怒、恐懼、憂愁視為「錯誤信念」的產物,透過理性矯正來減輕。

二、對現代情緒輔導的影響

  • 認知行為治療 (CBT) 很大程度上受斯多葛哲學啟發:
    • 改變想法改變感受改變行為。
    • 用「理性重建」來管理焦慮、憤怒、沮喪。
  • 積極面向
    • 幫助人找到「自我控制」的力量,避免被情緒拖走。
    • 提供一種「內心自由」的路徑,即便外在環境無法改變。
  • 限制
    • 過度壓抑情緒,可能忽略「情緒本身」的價值與信號。
    • 容易導致冷漠或缺乏共情。

三、基督教牧養與情緒輔導的補充

  1. 接納情緒的價值
    • 詩篇充滿憤怒、哀哭、恐懼的祈禱,顯示情緒可轉化為屬靈操練。
    • 耶穌自己也表達憐憫(太 9:36)、悲傷(約 11:35)、痛苦(路 22:44)。
  2. 情緒的轉化
    • 不是壓抑,而是引導:把恐懼轉為信靠,把哀傷化為禱告,把憤怒交給上帝。
    • 例如腓立比書 4:6-7:「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
  3. 牧養應用
    • 借鑒斯多葛:理性幫助信徒澄清「錯誤信念」(如:我沒有價值在基督裡我是上帝所愛的)。
    • 超越斯多葛:不僅靠理性自制,更靠上帝的恩典與群體支持。
    • 牧者角色:不只是教導信徒「控制情緒」,也要陪伴他們「經歷情緒中的上帝」。

四、實務輔導建議

  • 面對憂慮:結合斯多葛「區分可控與不可控」的智慧,與聖經「將一切交託給上帝」的教導(彼前 5:7)。
  • 面對憤怒:不僅理性分析事件,也學習以詩篇的禱告方式向上帝傾訴。
  • 面對悲傷:允許眼淚與哀哭(約 11:35),避免「強裝剛毅」。
  • 面對焦慮:從「理性重建」到「屬靈重建」——提醒信徒身份在基督裡,而不是環境中。

👉 總結:
斯多葛學派的情緒輔導智慧 = 強調理性、自制、接受現實。
基督教牧養的情緒輔導 = 在理性的基礎上,加入「愛、憐憫、盼望」的屬靈向度。

 

沒有留言: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