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年生活與教育
- 1870年2月7日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的一個猶太家庭。
- 童年時健康欠佳,曾罹患肺炎,這段經歷讓他對人的軟弱、補償與追求優越有深刻的體會。
- 他原本學醫,後專攻眼科與內科,但很快轉向精神醫學與心理學。
- 與佛洛伊德的關係
- 1902年加入佛洛伊德的「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成為最早期的成員之一。
- 雖然起初與佛洛伊德合作,但他對「性本能」的強調並不滿意,更注重社會因素與人生目標。
- 1911年因理念分歧與佛洛伊德決裂,建立了自己的學派。
- 個體心理學 (Individual Psychology)
- 阿德勒創立「個體心理學」,強調人不是被動受驅於潛意識或生物本能,而是主動追求「優越」與「生命意義」。
- 核心概念包括:
- 自卑感 (Inferiority feelings):每個人都因早年經驗或生理限制而感到不足,並努力補償。
- 追求優越 (Striving for superiority):人的動力不是性慾,而是超越自卑、追求卓越與完滿。
- 社會興趣 (Social interest):健康人格的標誌是能關懷他人、與社會建立正向關係。
- 阿德勒的心理學被認為比佛洛伊德更貼近社會學與教育學。
- 實務貢獻
- 在維也納,他創辦「兒童指導診所」,推動家庭教育與學校輔導。
- 他的方法影響了教育心理學、諮商輔導及後來的家庭治療。
- 晚年與逝世
- 1930年代因納粹崛起,他離開奧地利,先後到美國與歐洲多地講學。
- 1937年5月28日於蘇格蘭阿伯丁演講途中突發心臟病逝世,享年67歲。
👉 阿德勒的思想在心理治療、教育學和社會學中都有持續影響,許多現代心理治療法(如人本主義、認知行為療法)都部分繼承或發展了他的觀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