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社會興趣的定義
- 德文 Gemeinschaftsgefühl,意為「群體感」「共同體感」「社會情懷」。
- 阿德勒認為,人天生就帶有與他人連結、合作的潛能。
- 這是一種 感受到自己是人類共同體一部分 的情懷,並願意為群體利益而努力。
2. 與心理健康的關係
- 心理健康者:能超越自我中心,將自卑感轉化為促進群體福祉的動力。
- 心理不健康者:補償方式偏差,只追求個人優越與支配,導致孤立、敵對或失衡的人格。
- 阿德勒說過:
衡量一個人心理健康與否,不是看他是否沒有困難,而是看他能否與他人合作,是否具備社會興趣。
3. 表現形式
- 在 家庭 中:是否能與家人建立良好關係。
- 在 工作 中:是否能合作並貢獻社會。
- 在 群體/人類 中:是否有責任感,願意參與、關懷、服務。
4. 神學與聖經對照
其實,阿德勒的社會興趣與聖經中「愛鄰舍」的思想非常接近:
- 耶穌的誡命:「要愛人如己」(馬太福音 22:39)。
- 保羅的群體觀:「我們這許多人,在基督裡成為一身,互相作肢體,也是如此」(羅馬書 12:5)。
- 腓立比書 2:4:「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
👉 聖經中健康的屬靈生命,就是與阿德勒所說的「心理健康」相通的:都強調「超越自我中心,活在群體關係中」。
5. 應用
- 心理層面:當我們在孤立、自卑、焦慮時,可以檢視自己是否失去社會興趣——只顧自己而忽略群體。
- 屬靈層面:信徒若缺乏愛心與服事,信仰生活也會失衡。真正的信仰表現不是知識的累積,而是愛的流露(林前 13 章)。
✨ 總結:
阿德勒認為:社會興趣是心理健康的核心標準。
聖經則指出:愛鄰舍是靈性成熟的記號。
心理學與神學在這裡彼此呼應:真正健康的人,不是沒有自卑或問題,而是能在愛與群體中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