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7日 星期日

行為治療(BT)、認知行為治療(CBT)、以及 教牧輔導(PC)之案例比較

 

 

案例:

小明是一位 30 歲基督徒,長期受 社交焦慮 困擾:

  • 在聚會中害怕別人注意,常避免與人交談。
  • 會心跳加速、冒汗,甚至找藉口缺席主日。
  • 自覺與上帝、與弟兄姊妹的關係越來越疏離,也因此充滿罪惡感。

一、行為治療(BT)的做法

  • 核心假設:焦慮是習得的反應,可以透過「暴露」和「放鬆訓練」來改變。
  • 方法
    1. 系統減敏感法
      • 第一步:先想像自己在小組中自我介紹同時練習深呼吸放鬆。
      • 第二步:真實參加一個兩三人的聚會使用放鬆技巧控制焦慮。
      • 第三步:逐步挑戰更大的場合。
    2. 行為塑造:對每一次參與聚會的進步(即使只是坐在角落)給予正向獎勵。

👉 重點:逐步暴露、習慣化,降低恐懼反應。


二、認知行為治療(CBT)的做法

  • 核心假設:焦慮來自「錯誤信念」:
    • 例:「別人一定會笑我」、「我講話一定很丟臉」。
  • 方法

1.         自動思維記錄:記下在社交場合的想法。

2.         認知重建:挑戰想法「真的是每個人都在盯著我嗎?或許大家都在專注於自己。」

3.         行為實驗:嘗試在小組中發表一句話,然後檢驗「是否真的被笑?」(通常不會)。

4.         新的思維:「即使講話結巴,弟兄姊妹也會接納我。」

👉 重點:改變認知減低焦慮情緒增加參與行為。


三、教牧輔導(PC)的做法

  • 核心假設:問題不僅是焦慮,而是「對人的眼光恐懼」超過「對上帝的信靠」。
  • 方法
    1. 經文引導:默想《詩篇 27:1》:「耶和華是我生命的保障,我還懼誰呢?」
    2. 禱告陪伴:帶領小明在焦慮中向上帝呼求,學習把「他人的評價」交托給上帝。
    3. 屬靈群體支持:安排小組接納氛圍,給予鼓勵與關懷。
    4. 靈性重塑:幫助他看見參與團契不是表現自己,而是回應上帝的愛、服事群體。

👉 重點:把焦點從「人」轉向「上帝」,在基督裡獲得安全感與新身份。


四、整合模式

  1. BT 提供行為技巧幫助小明逐步適應社交場合。
  2. CBT 提供認知框架幫助小明拆解「扭曲想法」,重建合理信念。
  3. PC 提供屬靈視角幫助小明將信念扎根於真理,從上帝的接納得力量。

🔗 綜合應用範例

  • 當小明參加小組前,可以先用 BT 的呼吸放鬆技巧
  • 進入小組後,覺察「大家一定在笑我」的想法,並用 CBT 的認知挑戰來取代。
  • 最後,用 PC 的禱告與經文默想 來提醒自己:「我被上帝接納,不需要活在人的眼光裡。」

總結

  • BT 幫助小明「能去小組」。
  • CBT 幫助小明「敢去小組」。
  • PC 幫助小明「為何去小組」。

 

沒有留言: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