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2日 星期五

如何滿足青少年被看見與被接納之需要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牧養與教育課題。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特別渴望「被看見」(有人理解他們的獨特處境、感受、掙扎) 與「被接納」(在尚未完美或成熟時,依然有一個安全的群體與身份歸屬)。若這兩方面得不到滿足,他們可能轉向同儕壓力、網路世界,甚至錯誤的價值觀尋找肯定。以下從心理、聖經神學與牧養實踐三方面提供方向:


一、心理與成長背景

  1. 認同的建立Erikson 的發展心理學指出,青少年時期的核心課題是「身份認同 vs. 角色混亂」。他們需要被看見自己獨特的恩賜與特質,並在群體中找到歸屬。
  2. 情感支持:在被接納之前,青少年需要感受到「無條件的愛」,而不僅是「表現後的獎賞」。

二、聖經神學的亮光

  1. 耶穌的榜樣:耶穌常「看見」被忽略的人(馬可福音 10:21 記載耶穌「看著少年人,就愛他」)。祂先肯定人,再呼召人改變。
  2. 教會的身體:保羅強調肢體各有不同,卻同屬一體(林前 12 章)。青少年需要感受到「我是這個群體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 詩篇的呼聲:許多詩篇呈現人最真實的情感,提醒我們允許青少年帶著疑惑、掙扎來到上帝面前,而不是立刻要求「標準答案」。

三、牧養與實踐方式

  1. 刻意地「看見」
    • 在教會或小組中,呼叫他們的名字,關心他們的生活細節。
    • 給予他們發聲與分享的空間,認真傾聽。
  2. 營造安全的接納氛圍
    • 不急於批評,而是先給予理解與肯定。
    • 讓失敗或掙扎的經歷能夠被安全分享,而不會成為笑柄或定罪的理由。
  3. 給予參與與責任
    • 提供服事的機會(如敬拜、關懷、媒體服事)。
    • 在小組或聚會中,讓青少年有能夠「貢獻」的角色,而不只是被動接受。
  4. 屬靈父母的陪伴
    • 在教會裡建立屬靈導師制度,使青少年能與年長的弟兄姊妹有深度同行關係。

👉 總結:
青少年要被看見,不是因為他們的表現,而是因為他們是「上帝所愛的兒女」;要被接納,不是因為他們已經成熟,而是因為上帝的家是一個「彼此擔當」的群體。教會與家庭若能一起營造這樣的環境,他們將能在愛與真理中找到身份與歸屬。

 

 

 

沒有留言: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