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性低潮在聖經人物和歷史上都不是例外,而是常態。大衛在詩篇中多次呼喊「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詩篇 42:5);以利亞在迦密山大勝巴力先知後,卻在曠野中想求死(列王記上 19 章)。這些經歷提醒我們:靈性低潮不是信心破產,而是靈命成長的一個階段。
一、理解靈性低潮的本質
- 信仰旅程的自然部分:如同季節有冬天,靈命也會有「乾旱期」。
- 上帝的隱藏不是祂的缺席:奧古斯丁和加爾文都提醒,上帝有時隱藏祂的面,是為了引導我們更深依靠祂。
- 在世俗化壓力中加劇:Charles Taylor 指出,現代社會「多重想像」讓人對信仰感到拉扯和孤單。
二、聖經中的應對方式
- 誠實禱告
- 詩篇給我們榜樣,將憂悶、疑惑、甚至憤怒帶到上帝面前。
- 建議:寫「屬靈日記」,誠實記錄心境,像詩人一樣向上帝傾訴。
- 默想上帝的作為
- 詩篇 77:11:「我要提說耶和華所行的,記念你古時的奇事。」
- 建議:回顧自己或群體中上帝的恩典,重新校準眼光。
- 倚靠群體
- 以利亞在低潮時,上帝給他天使的餅,也讓他後來遇見以利沙(列王記上 19:5–21)。
- 建議:不要獨自面對低潮,與屬靈夥伴分享、彼此代禱。
- 接受休養與調整
- 上帝給以利亞的第一個恩典不是責備,而是休息和飲食。
- 建議:規律作息、運動、親近自然,也是一種屬靈操練。
三、靈性操練的建議
- 固定節奏:即使沒有感覺,也保持簡單禱告(如主禱文)和經文誦讀。
- 小步前進:讀經不要追求多,而是抓住一節經文反覆默想。
- 音樂與詩歌:敬拜能突破理性限制,觸動靈魂。
- 服務他人:在服事中常會經歷上帝的臨在,哪怕自己感覺枯乾。
四、牧養角度的提醒
- 正常化經驗:告訴青少年或信徒,低潮不是屬靈失敗,而是成長的一環。
- 避免比較:每個人的屬靈旅程不同,不需要與別人「火熱」的表現作比較。
- 盼望的神學:羅馬書 8:38–39 保證,沒有什麼能使我們與上帝的愛隔絕。
📌 總結
靈性低潮不是結束,而是轉化的契機。上帝往往在我們「乾旱無水之地」塑造深層的信靠。低潮的出路不是靠「更多努力」,而是安靜下來,讓上帝的話、上帝的群體、上帝的恩典重新滋潤靈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