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協助青少年建立與教會的關係與歸屬感,可以從聖經神學與教牧實踐兩方面來思考:
一、聖經與神學基礎
- 合一與肢體的觀念
加爾文強調教會是「上帝的兒女彼此幫助、互為肢體」。聖餐更被形容為「如同餅由許多粒子組成,我們也要在親睦中團結」。這提醒我們:青少年需要被看見為「不可或缺的肢體」,而非邊緣的旁觀者。 - 信仰承認與參與
加爾文指出,早期教會把堅振禮(Confirmation)當作「青年人公開申述信仰的答問方式」。這顯示:讓青少年在群體中公開表達信仰,是培養歸屬感的關鍵。 - 教會作為立約群體
聖經中「上帝的子民」概念(如出埃及記、以賽亞書、哥林多前書)強調:歸屬不是出於表現,而是來自於被上帝揀選、彼此相屬。這給青少年一種安全感,知道他們「先被接納,再被塑造」。
二、青少年牧養的實際方向
- 建立真實的關係
青少年更看重「被理解與同行」而非「被教導與規範」。教會需要提供有陪伴的導師(屬靈父母、屬靈兄姊),透過小組、聚會和生活分享,讓他們感受「有人在乎」。 - 創造參與感與責任感
不只是「為青少年安排活動」,而是「邀請青少年一同服事」。如敬拜團、社區服務、短宣、影音製作,這些能讓他們體會「我是教會的一份子」。 - 連結信仰與生活
青少年常覺得教會與日常脫節。若能透過查經、討論時事、談論學校壓力與人際議題,把福音應用在他們的現實處境,就能讓信仰更真實。 - 跨世代融合
教會應避免「年齡分割」,而是創造跨代同行的機會(如家庭小組、導師制度)。這讓青少年感受到他們是「整個教會」的一部分,而不只是「青年堂」。 - 塑造使命感
青少年渴望參與更大的目標。若能引導他們認識「上帝國度」的異象,並實際參與改變社會的行動(公義、慈善、環保),會幫助他們把教會視為實踐使命的平台。
✨ 總結:
協助青少年建立教會歸屬感,需要結合 聖經中群體與肢體的神學,以及 實際的關係建造與參與空間。他們不只是需要一個「活動中心」,更需要一個「被愛與被需要的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