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性低潮」通常是指一個人在信仰旅程中經歷的 屬靈枯乾或軟弱的時期。具體特徵包括:感覺不到上帝的同在、禱告無力、讀經乏味、信仰熱情減退,甚至懷疑上帝是否仍在身邊。
在基督教傳統中,有幾種相關的理解:
1.
聖經的見證
許多聖經人物曾經歷靈性低潮:
o 詩篇作者多次呼喊:「我的上帝啊,你為什麼離棄我?」(詩 22:1),表達靈裡的孤單。
o 以賽亞先知提到百姓的罪使上帝「隱藏面」(賽 59:2),讓人感到上帝的遠離。
o 保羅則承認自己的「刺」與軟弱,但在其中經歷基督的恩典夠用(林後 12:8-9)。
2.
靈修傳統的詮釋
十六世紀神秘家約翰十字架(John of the Cross)將這種經歷稱為 「靈魂黑夜」(dark night of the soul),描述信徒雖然渴望上帝,卻經歷祂的沉默與隱藏,目的是煉淨人,使信心不依靠感覺,而單單依靠上帝。
3.
神學反思
改革宗神學家如加爾文提醒,信徒雖有軟弱與憂慮,但上帝的眷顧(providence)能使我們從極度焦慮中得釋放,學會將自己交託給祂,這就是在低潮中的安慰。
👉 總結來說,靈性低潮不是信心失敗,而是屬靈歷程中的一部分。它能幫助信徒更深認識自己的有限,也學習單單倚靠上帝的恩典,而不是倚靠感覺或環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