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牧養課題 👍。青少年階段正處於「信仰繼承 → 信仰質疑 → 信仰內化」的轉折點,他們需要從「父母或教會的信仰」走向「屬於自己的信仰」。這個過程在神學與牧養上,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來協助:
一、理解「自我化信仰」的意義
- 不是拒絕傳統,而是內化傳統
青少年會對既有的信仰提出質疑,這不代表叛逆,而是正在尋找「信仰與自我」的連結。 - 從外在規範到內在信念
他們需要從「父母要我去教會」轉變為「我願意跟隨基督,因為祂是我的主」。 - 信仰與身份認同的整合
正如加爾文說「真正的智慧就是認識上帝,也認識自己」,青少年的自我化信仰,是在基督裡找到自己真正的身份。
二、牧養與教育的關鍵步驟
1. 創造安全的提問空間
- 鼓勵青少年提出「困難問題」(如:為什麼上帝允許痛苦?聖經是否可信?)。
- 用尊重和誠實回應,而不是「你不要懷疑」。這樣能讓他們覺得信仰可以承受思考與挑戰。
2. 引導屬靈經歷與實踐
- 幫助他們參與服事(探訪、敬拜、短宣),讓信仰與實際生活結合。
- 鼓勵靈修操練:禱告、讀經、默想,培養與上帝的「一手經驗」。
3. 提供屬靈榜樣與導師關係
- 讓他們接觸真實活出信仰的長輩與青年導師。
- 保持「導師陪伴」而不是「權威壓迫」,讓他們自由分享疑惑與掙扎。
4. 建立群體歸屬感
- 團契與小組不只是「活動」,而是信仰共同體。
- 在其中,他們能感受到「信仰不只是個人選擇,而是與肢體同行」。
三、聖經中的典範
- 撒母耳的成長(撒上 3 章)
他從聽到以利的指引,慢慢學會自己回應上帝的呼召:「請說,僕人敬聽!」 - 提摩太的信仰傳承(提後 1:5)
保羅提醒他:信仰從外祖母與母親傳來,但需要「住在你心裡」。 - 耶穌門徒的掙扎(約翰福音 6:66-69)
許多人退去時,彼得說:「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們還歸從誰呢?」這是一種「自我化的選擇」。
四、實際做法建議
- 設計「信仰探索課程」
幫助青少年探討:為什麼要信?為什麼是基督?如何在現代文化中活出信仰? - 安排見證與生命故事分享
讓青少年看到「信仰不是理論,而是生命的見證」。 - 培養屬靈日記習慣
鼓勵青少年寫下禱告、掙扎、信仰問題與經歷,幫助他們逐漸梳理「這是我的信仰故事」。
五、核心目標
協助青少年建立自我化信仰,就是要讓他們能說:
- 「我不是因為父母要我信,而是因為我經歷了基督。」
- 「信仰不是外在壓力,而是內心選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