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具包結構
- 講義摘要:每階段的特色、挑戰、牧養要點。
- 討論問題:幫助青少年自我反思、分享。
- 練習活動:互動、寫作、禱告操練。
- 導師提示:給領袖的提醒,避免陷入說教,強調陪伴。
🟢 第一階段:承接期(兒童→初中)
- 特色:信仰多半來自父母與教會,外在跟隨,內在思考有限。
- 牧養重點:營造氛圍、建立習慣。
討論問題
- 你覺得信仰最有趣或最開心的地方是什麼?
- 如果用一個顏色來形容你對上帝的感覺,會是哪一種?為什麼?
活動
🎨 我的信仰畫布:請他們畫出「我和上帝」的圖像,可以是一棵樹、一條路、一個家。
導師提示
✔ 重點在「經歷上帝的愛」,不要急著強調責任或規條。
🟡 第二階段:質疑期(初高中)
- 特色:開始問「為什麼要信?」;對科學、文化、社會議題產生碰撞。
- 牧養重點:容許提問、陪伴思辨。
討論問題
- 你最近對信仰最大的疑問是什麼?
- 你有沒有感覺到「我信主只是因為父母要我」?
活動
🗣 信仰 Q&A 牆:青少年把問題寫在便利貼上,貼在白板或牆壁,導師不必立即解答,而是收集整理,下一次逐步討論。
導師提示
✔ 把疑問當作信仰成長的養分,不要用「不能懷疑」壓制他們。
🔵 第三階段:探索期(高中→大學初)
- 特色:主動比較、尋找信仰的合理性與真實性。
- 牧養重點:提供經歷、連結生活。
討論問題
- 你曾在哪些時候真實經歷過上帝?
- 如果朋友問你「為什麼你是基督徒?」,你會怎麼回答?
活動
👣 信仰足跡地圖:請青少年在紙上畫出「我的信仰旅程」,標記幾個重要的事件(如受洗、短宣、祈禱蒙應允),並分享。
導師提示
✔ 鼓勵實踐(服事、短宣、探訪),幫助信仰與生活融合。
🔴 第四階段:內化期(大學→初職場)
- 特色:信仰逐漸成為核心選擇,能說「這是我的信仰」。
- 牧養重點:強化呼召、同行支持。
討論問題
- 你覺得上帝對你的人生有什麼特別呼召或計畫?
- 如果沒有教會、沒有父母催促,你還會堅持信仰嗎?為什麼?
活動
✍️ 身份宣告卡:讓每人寫下「我是 ______,在基督裡我被呼召去 ______」,並彼此宣讀、互相祝福。
導師提示
✔ 幫助他們從「接受牧養」走向「牧養別人」,例如帶領小組、關懷學弟妹。
📌 使用建議
- 適合 6–8 週課程
或 分階段退修會 使用。
- 每週安排:
- 開場遊戲(暖場)
- 經文導讀(5–10 分鐘)
- 小組討論(討論問題)
- 活動操練(帶走收穫)
- 禱告與祝福
👉 這樣的工具包可以幫助青少年在「承接 → 質疑 → 探索 → 內化」的旅程中,有陪伴、有實踐、有反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