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段一:承接期(Childhood → 初中)
- 特徵:
- 信仰主要來自父母、教會老師。
- 對上帝的認識多半是故事、規範。
- 喜歡「大家一起做」,強調群體氛圍。
- 挑戰:信仰仍是「外來的」,缺乏個人思考。
- 牧養方法:
1.
透過故事、詩歌、活動,讓他們感受信仰的喜樂。
2.
建立屬靈習慣的基礎(禱告、背經、敬拜)。
3.
用家庭祭壇、主日學,營造「信仰氛圍」。
階段二:質疑期(初高中)
- 特徵:
- 開始質疑「為什麼要信耶穌?」
- 接觸世俗觀點(科學、哲學、文化),產生衝突。
- 強烈尋求自我身份與群體認同。
- 挑戰:容易覺得信仰只是父母的傳統;若缺乏空間,他們會把疑惑壓抑或離開教會。
- 牧養方法:
1.
提供安全的提問空間:允許他們問尖銳問題,不要立刻否定。
2.
導師式陪伴:以傾聽與對話,取代權威式灌輸。
3.
真實榜樣:讓他們接觸到「掙扎過卻真實活出信仰的人」。
階段三:探索期(高中 → 大學初)
- 特徵:
- 對不同信仰、價值觀產生比較與嘗試。
- 更深層追問:「耶穌與我有什麼關係?」
- 開始尋找信仰與生活的連結(學業、人際、壓力)。
- 挑戰:可能因矛盾或壓力,暫時「冷淡」或「邊緣化」。
- 牧養方法:
1.
鼓勵參與服事與短宣,讓信仰走出教室,與生活連結。
2.
推動靈修日記與屬靈操練,幫助他們與上帝建立「一手經歷」。
3.
提供「護教與信仰思辨」的學習,幫助他們知道信仰是合理的。
階段四:內化期(大學 → 初職場)
- 特徵:
- 能夠說:「我信主,不是因為父母,而是因為我認識祂。」
- 信仰開始成為人生選擇的核心(學業、職涯、婚姻)。
- 在群體與獨處中,能保持穩定的屬靈生命。
- 挑戰:社會價值與信仰的張力,可能造成孤單。
- 牧養方法:
1.
強化「呼召感」:幫助他們看見上帝在職場、家庭、社會的使命。
2.
建立「同行小組」:與其他年輕信徒一起走門徒之路。
3.
鼓勵傳承:從「被牧養」走向「牧養別人」,讓信仰更紮根。
📌 視覺化(簡化版地圖)
承接期 →
質疑期 → 探索期 → 內化期
| |
|
|
兒童式 青少年式
青年式 成熟門徒式
「父母的 「為什麼?」 「耶穌與我」 「這是我的信仰」
信仰」 質疑挑戰 尋找經歷
呼召與堅持
👉 總結:
青少年的「自我化信仰」是一個 承接 → 質疑 → 探索 → 內化 的歷程。教會與牧者需要 陪伴、提問、實踐、見證 四大元素,説明他們最終能說:「這是我的信仰,我願意跟隨基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