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3日 星期三

東正教教育觀之以「神化」(Theosis)為終極目標

 

 

一、什麼是「神化」(Theosis

  • 定義
    Theosis
    θέωσι
    ς)在希臘文中意指「成為上帝」或「神性化」,但並非本質上變成上帝,而是藉著基督與聖靈的工作,分享上帝的生命與性情(2 1:4)。
  • 東正教理解
    神化是救恩的全程與終極目標,教育是這過程中的關鍵手段。
    • 不是僅僅靈魂得救(免去刑罰)
    • 而是整個人(靈、魂、體)被轉化,恢復創造時的「上帝形像與樣式」(創 1:26-27),並在永恆中與上帝相交。

二、聖經根基

  1. 彼得後書 1:4

得與上帝的性情有分

    • 教育目標不只是認識真理,更是讓人參與上帝的生命。
  1. 馬太福音 5:48

「所以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

    • 完全(τέλειοι)指成熟、圓滿的愛與聖潔,與神化概念契合。
  1. 約翰福音 17:3

「認識你獨一的真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這就是永生。」

    • 認識上帝不是抽象理性,而是關係性的參與(communion)。
  1. 哥林多後書 3:18

如同從主的靈變成的榮上加榮的形狀。」

    • 教育是聖靈引導人漸進轉化的過程。

三、歷史神學脈絡

1. 教父時代的神化觀

  • 亞他那修(Athanasius
    「上帝成為人,為使人得以成為上帝。」(On the Incarnation, 54:3
    • 這句話成為東正教教育與靈性塑造的核心理念。
  • 大巴西流(Basil the Great
    認為教育應引導人超越感官世界,進入對上帝的默觀(contemplation)。
  • 額我略·尼撒(Gregory of Nyssa
    教育是靈魂無止境地追求上帝的旅程(
    πέκτασις)。

2. 神化與教育的結合

  • 在東正教,教育並非單向知識傳授,而是:
    1. 禮儀教育:透過教曆循環、聖像、詩歌,將信仰內化。
    2. 靈修導師制度:師徒式陪伴,模仿基督。
    3. 群體生活:在教會與修道群體中學習愛與服事。

四、教育如何服務於神化

教育層面

與神化的關係

認知(知識)

透過聖經與聖傳,明白上帝的屬性、救恩計劃,建立正確信仰框架。

情感(愛慕)

透過詩歌、禱告、聖像,培養對上帝與人的愛。

意志(行動)

在日常生活中操練美德(謙卑、忍耐、愛心),使生命更像基督。

群體(教會)

透過聖禮與團契,持續在聖靈中成長。


五、與西方傳統的差異

  • 天主教:也承認神化,但更常用「成聖」(sanctification)或「恩典提升人性」的語言,且教育強調理性與信仰的結合(fides et ratio)。
  • 新教:多數傳統強調因信稱義與成聖,但較少直接使用「神化」語彙,教育重點在於聖經知識與門徒訓練。
  • 東正教獨特之處:神化不是「可選的靈修境界」,而是救恩的本質,教育必須從始至終以此為導向。

六、總結

在東正教教育觀中:

  1. 神化是目標教育的價值在於促成人與上帝生命的相交。
  2. 全人轉化教育涵蓋知識、情感、意志與群體生活。
  3. 途徑多元禮儀、聖像、詩歌、靈修導師都是教育手段。
  4. 歷史連續性 從教父時代到今日,神化一直是教育的核心方向。

 

沒有留言: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