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1日 星期六

儒家倫理思想


   
儒家倫理思想一切本於人性。人性是善是惡,這是後來的思想爭辯,以孟子和荀子為代表。最早儒家好象以人性為善,或至少本來是善的,而且自循一定的道德律。這與以上所說的直覺主義相近,有些亦與斯多亞派相似之點。

 

詩大雅有雲:「天生拯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孔子不多講性的道理:「夫子之言 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但云「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

 

這句話不明言性善,也不明言性惡,乃是要人努力自勉的意思。


儒家所言道德一切以仁一個字為出發點,凡是合乎仁的,都是道德的。單在論語一書,講到仁的地方,就有近六十處之多,而且大多數是孔子自己說的,或解答門人之問而說的。孔子講仁的意義,所說的話雖很多,但其中最要緊的只有「忠恕」二字,他把一切思想都包括在這一字之內,所謂:「吾道以貫之」。道貫之這就是「忠恕」,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至於這「忠恕」二字如何解法?孔子明言:「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見論語,衛靈公章,孔子答子貢問)這是從消極方面解說仁的意義。至於在積極方面,論語之雍也章上有如下段話,「子貢日: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疾諸。夫仁者,己卻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為仁之方也矣。」

 

仁雖由情感所發,但與知識和意志都有密切的關係。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仁,不讓於師。」「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仁。」

(均見論語)

 

故儒家以智、仁、勇三德並稱。「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中庸)


以上理論要實行在五個社會關懷之中,即所謂五倫: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而這五倫又以前三者,為社會關係之基本,故稱之為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網、夫為婦綱。由仁出發,又推而至於義、禮、智、倍,這五種道德原則謂之五常。儒家一切倫理思想,都可以概括在這輪廓之中,若要詳細分析解說起來,自然非專著不可。


若拿基督教的倫理思想來加以批評,則可說儒家倫理思想之道德優點有餘,而宗教信仰,或說形上學理的根據似嫌不足。然而這種缺點連抱自然主義和人本主義思想的儒家也已見及,所以他們很注重孝道。

 

孝經上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

 

中國哲學史大綱的作者胡適簡直就把這個儒家所注重的孝道看作宗教。但他之所謂宗教,乃是假神道設教之教,是要利用什麼來「監督」人生的行為,不可與真正的宗教信仰同日而語。

沒有留言: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